• 紫菀黑斑病1(c)丁万隆
  • 紫菀黑斑病2(c)丁万隆
    紫菀黑斑病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病菌为害叶片及叶柄。通常在植株外围叶片的两面产生病斑。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直径525mm,略呈轮纹状,边线明显。叶柄上病斑梭形,暗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生极细小的黑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斑多时相互汇合,导致叶片局部或整株枯死

    病原:
  • 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 (Fr.) Keiss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深色,单枝,410根束生,少数单生,顶端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形,黄褐色,413个横隔膜,04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

    • 发生规律:
  • 病菌以菌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扩大为害。510月为发病期。高温、高湿时发病较重。

    • 防治方法:
  • 1)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的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喷1次,交替使用,连续喷34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坏死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