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花锈病1(c)丁万隆
  • 红花锈病2(c)丁万隆
    红花锈病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苞叶等其他部位。幼苗被害后,子叶、下胚轴及根部出现密黄色病斑,病组织略肿胀,病斑上密生针头状黄色小颗粒,为病原菌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严重时引起死苗。叶片受侵染后,背面散生锈褐色或暗褐色微隆起的小疱斑,后疱斑表皮破裂,散出大量棕褐色或锈褐色夏孢子。后期夏孢子堆处产生暗褐色至黑褐色疱状物,为病原菌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叶片正面也可产生病斑,病株提早枯死。病株花色泽差、种子不饱满,品质与产量降低。

    病原:
  • 病原为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 (Hutz.) Corda.,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为全孢型、长生活史单主寄生锈菌。性孢子器球形,颈部凸起于表皮外,黄褐色,直径72.5112.5μm。性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5.0μm×2.53.5μm。锈孢子器圆形或近圆形,扩展连片为条状或不规则垫状,栗褐色。锈孢子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表面有小刺,大小21.025.9μm×22.031.7μm,壁厚1.22.4μm。夏孢子堆圆形,粉状,周围表皮翻起,茶褐色,直径0.51mm。夏孢子球形,近球形、卵圆形或广椭圆形,黄褐色,表面有细刺,赤道上有2个发芽孔,大小2429μm×1826μm,孢壁厚1.42.4μm。冬孢子堆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褐色,粉状,直径11.5μm。冬孢子广椭圆形,顶端和基部均呈圆形,黑褐色,双胞,隔膜处稍缢缩,表面有小瘤,大小2845μm×1925μm,膜厚2.54.0μm。冬孢子的柄短,无色,可脱落。

    • 发生规律:
  • 病菌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冬孢子或散落于田间病残体上的冬孢子堆越冬。冬孢子早春产生担孢子侵染幼苗引起初侵染。以夏孢子引起再侵染。孢子随风传播。冬孢子于生长后期产生,无休眠期,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两年,条件适宜即可萌发。种子表面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高温高湿或多雨季节病害易发生、流行。连作地发病重,具冠毛的品种幼苗期发病率较高。

    • 防治方法:
  • 1)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及病残体,并集中烧掉;推广抗病或早熟避病良种。

    2)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控制灌水,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幼苗期结合间苗拔除病苗并带出田外深埋。

    3)播种前用25%粉锈宁按种子重量0.3%0.5%拌种;发病初期和流行期喷洒25%粉锈宁8001000倍液或62.25%仙生500倍液等23次,每10天喷1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坏死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