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原为菊花壳针孢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顶部有孔口,直径70~136μm,褐色至黑色。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细长,丝状,无色,有隔膜4~9个,大小36~65μm×1.5~2.5μm。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
-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或植株基部新芽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侵害新叶引起发病。潜育期为20~30天,潜育期的长短与菊花品种、温度有关,高温时潜育期短。发病后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在菊花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温度适宜时田间有雨露即可发病;喷浇后叶片湿润过夜或秋雨多,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传播蔓延,直至终花期不断加重为害。偏施氮肥使植株嫩弱,也有利于发病。品种对斑枯病的抗性有差异。
- 防治方法:
(1)采花后割去地上部,并彻底清除地面病残体及落叶集中烧掉;新栽培地要深翻土地,实施3年以上轮作。
(2)选用健壮无病的母株新芽繁殖,以培育壮苗;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带出田外销毁。
(3)实行配方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以保持株间通风透光,雨后及时开沟排水。
(4)幼龄植株于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喷药保护,每15~20天喷1次;老龄或发病严重植株,每7~10天喷1次,视病情及天气情况共喷3~5次。药剂可选用50%扑海因8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等药剂,注意采花前20天禁止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