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原为一种单丝壳Sphaerotheca pannsa (Wallr.) Lev.,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单丝壳属真菌。闭囊壳球形,直径90~110μm,附属丝少而短,内含1个子囊。子囊大小80~100μm×60~75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大小20~27μm×12~15μm。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23~29μm×14~16μm。
-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上越冬。春季病芽萌发,病菌随之侵入叶片和新梢。子囊壳能否越冬目前尚不清楚。由于月季和玫瑰有露地和温室栽培,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终年不断地产生,并具有较强的耐旱力,长期处于0℃以下也不会丧失活力,所以分生孢子也有可能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植株生长期,分生孢子可以重复产生,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1℃,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23%~99%时都能萌发侵入,但有水滴时反而会降低其萌发力。露地栽培的玫瑰以5~6月及9~10月发病较多;温室栽培的玫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温暖、田间干旱的情况下发病重;一般红花类品种较感病。
- 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早期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适度浇水,避免过湿过旱。
(2)早春植株发芽前,喷洒1:1:40波尔多液预防。
(3)发病后可喷施15%粉锈宁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62.25%仙生600倍液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