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锈病(c)丁万隆
    玫瑰锈病
    分布与危害:

    病菌为害嫩枝、叶片、花和果实。以叶和芽上的症状最明显。发病期间,被害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叶片背面出现黄色小斑,外围有退色晕环,逐渐突破下表皮产生橘红色粉末,此为锈孢子堆,直径0.51.5mm,在叶片背面又产生近多角形、较大的病斑,大小35mm,并生有黄粉状的夏孢子堆。秋末,病斑又产生棕黒色粉状的冬孢子堆。嫩枝病斑略肿大。

    病原:
  • 病原为玫瑰多胞锈菌Phragmidium rosae-rugosae Kasai,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多胞锈菌属真菌。锈孢子亚球形至广椭圆形,淡黄色,大小2028μm×1622μm。锈孢子间侧丝甚多,棍棒形,大小5085μm×1420μm,无色。夏孢子橙黄色,球形至广椭圆形,大小2025μm×1524μm,有细刺。夏孢子间侧丝多,侧丝棍棒形或圆筒形,大小4575μm×1220μm,稍向内卷,平滑、几乎无色。冬孢子圆筒形,黄褐色,大小63128μm×2439μm,有横隔膜47个。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下部有柄,长60168μm,基部膨大,无色或上端淡黄色。

    另外一种病原为多花玫瑰多胞锈菌Phragmidium rosae-multifrorae Diet.,在病叶正面生的性孢子器不显著,背面橘红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堆。锈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淡黄色,大小2227μm×1519μm。夏孢子堆散生,夏孢子桔黄色,大小1824μm×1520μm冬孢子棍棒状,深褐色,具49个隔膜,密生细瘤,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下端有柄,大小65118μm×2028μm。柄不脱落,长75140μm,上部黄褐色,下部无色,膨大。

    • 发生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或冬孢子在病芽、枝条病斑内越冬,于翌年萌发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发芽侵入寄主叶片,产生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锈孢子再侵染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则反复侵染,扩展蔓延。秋末,在病叶上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萌发温度为625,最适温度18;锈孢子萌芽温度为627,最适温度1021;夏孢子在927时萌发率最高。夏季,气温超过27时不适于夏孢子萌发,基至死亡。若遇冬季温度过低,冬孢子也会死亡。因此,夏季温度较高或冬季低温寒冷时间长,病害发生不严重。若四季温暖、多雨、多雾的年份,夏孢子再侵染机会多,病害发生严重。

    • 防治方法:
  • 1)搞好清园工作,冬季清扫落叶,春季仔细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和病芽,收集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2)发病初期喷施一次波美0.3度石硫合剂。

    3)适当增施钙、钾、磷、镁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坏死 变色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