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原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菌刺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屈膝状,淡褐色。分生孢子无色或淡橄榄色,倒棍棒状,光滑,3~11个隔膜,基部平截,顶部逐渐变细形成长喙,直或弯,分隔处不收缩或稍有收缩,有或无基部附属刺。细辛叶枯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疏展,初期生无色菌丝,3天后在光照条件下菌落出现红色,10天后菌落渐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菌落体有隔,表生或埋生,4~7μm宽。随着菌落色泽加深,菌落中央菌丝细胞膨大,变深褐色,形成大量念珠状串生的厚垣孢子。孢子长椭圆形或矩圆形,大小15~30μm×15~20μm。
- 发生规律:
细辛叶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和罹病芽孢上越冬,种苗也可带菌。早春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可再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种苗带菌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多循环病害。气流和雨滴飞溅是田间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发病初期田间调查可见到中心病株或病窝点。病菌产孢量大、致病性强,细辛叶片硕大、平展、密集,因而该病易于传播和流行。一般4年生以上的细辛园,到6月上旬以后近100%叶片发病,而采用挂帘或利用林下地遮阴栽培的发病较轻。该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强光条件下易于流行的病害,其中温度是影响田间流行动态的主导因素。光照刺激病菌产孢,强光不利于细辛生长,加速叶片枯死。遮阴栽培细辛较露光栽培可以减轻发病。一般5月上旬开始发病,6~7月是病害盛发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因盛夏高温抑制病菌侵染,病害无明显进展,而细辛叶片继续生长,因而病情指数有所回落。8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下降,病情又有所加重,从而形成双峰曲线。
- 防治方法:
(1)种苗消毒 栽植前采用50%速克灵800倍液浸细辛种苗4小时进行消毒,可以全部杀死种苗上携带的病原菌,从而有效地防止种苗带菌传病。
(2)田园卫生 秋季细辛自然枯萎后,应当及时清除床面上的病残体,集中田外烧毁或深埋。春季细辛出土前,采用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进行床面喷药消毒杀菌,可以有效地降低田间越冬菌原量。
(3)遮阴栽培 遮阴栽培细辛与全光栽辛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程度。因此,可以利用林荫下栽培细辛或挂帘遮阴栽辛减轻发病。
(4)药剂防治 目前化学药剂是细辛叶枯病防治的必要手段。可选用50%速克灵1000倍液、50%扑海因800倍液、50%万霉灵600倍液,从发病初期开始视天气和病情每隔7~10天1次,需喷多次并使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