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锈病1(c)丁万隆
  • 紫苏锈病2(c)丁万隆
    紫苏锈病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为害叶片,大多在植株下部叶片背面产生橙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散生或聚生,近圆形,裸露。生长后期在叶背面产生红褐色冬孢子堆

    病原:
  • 病原为紫苏鞘锈菌Coleosporium perillae Syd.,属担子曲菌亚门、锈菌目、鞘锈菌属真菌。夏孢子卵形,黄色,表面有瘤状突起,大小1728μm×1320μm。冬孢子圆筒形至棍棒形,黄色,单胞,无柄,表面光滑,大小45100μm×1324μm

    • 发生规律:
  • 转主寄生,病菌锈孢子阶段发生于针叶树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生于紫苏叶上。病害从6月开始发生,收获前逐渐停止扩展。温暖高湿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地势低洼、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较重。

    • 防治方法:
  • 1)农业防治  选择排水方便的高地种植并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发病严重时可提早收割,减轻损失。

    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97%敌锈钠300400倍液,每隔101次,连续喷23次,或喷洒20%粉锈宁1500倍液12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坏死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