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虫(c)徐常青
  • 成虫2(c)徐常青
  • 成虫产卵2(c)刘赛
  • 成虫大量危害状(c)徐常青
  • 枸杞木虱引起的煤污病(c)刘赛
  • 卵(c)刘赛
    枸杞木虱
    拉丁名:Bactericera gobica Loginova
    科属:同翅目(Homoptera)木虱科(Psyllidae)
    分布与危害:

    枸杞木虱(Bactericera gobica Loginova)属同翅目(Homoptera),木虱科(Psyllidae),别名黄疸,广泛分布于宁夏、甘肃、新疆、陕西、河北、内蒙古等枸杞产区,主要危害幼嫩枝叶,导致新叶畸形及枸杞营养不良,影响产量和质量,是严重危害枸杞的四大害虫之一。木虱体小,易被人忽视,爆发时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枸杞木虱单雌产卵量98-324粒,平均218粒,控制成虫数量是防治枸杞木虱的关键。


      此虫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危害枸杞嫩枝叶和果实,成虫产卵量大,若虫营固定危害,且多在叶背,初期不易察觉,极易造成爆发性危害,严重时导致新叶畸形,提早落叶,若虫分泌物易招致叶片煤污病发生。田间调查发现,一些被严重危害的枸杞植株,被危害叶片干枯而不易脱落,有些甚至到春季抽发新芽也不脱落,严重影响枸杞的正常越冬及来年产量。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约2.6 mm,翅展约7.2 mm。体色变化较大,越冬时,雌性成虫灰褐色,雄性成虫体色较深,其余时间有翠绿、桔黄色、褐黄色等;触角10节,基部两节和端部两节较粗,黑褐色,其余为黄褐色,端部有两根长刺;复眼大,黑褐色;足前面两对相似,后足稍长,善跳跃;胸腹背面褐色,腹面黄褐色,腹背近后胸处有一明显白色横带;翅缘及翅脉褐色,由翅基中央伸出的翅脉在距翅基1/3处分出胫脉、中脉及肘脉后各分两叉,翅外缘及后缘间(M+C)有3个褐斑,各向内伸出一短小脉刺。

      卵:微小,约0.3 mm,椭圆形,橘黄色,有柄,卵与柄的比例约l:3,卵散产,喜在叶背面产卵。

      若虫:体长0.5-2.0 mm。早期为橙黄色,后期多为黄绿色;椭圆形,扁平,呈盔盖状贴于叶片表面,形态各龄期稍有不同,背部具有黑褐色斑纹,3龄开始出现明显翅芽;复眼多为淡红色;触角粗短,顶端为黑褐色。
    • 发生规律:
  •   枸杞木虱以成虫在寄主周围土缝,枯枝落叶及枝杈处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枸杞开始抽芽开花时,成虫开始寻找合适的叶片大量产卵,卵期约一个月。幼虫自5月上旬开始活动,此时危害常不明显,于7月上旬开始出现第二代,大量的成虫聚集产卵,8、9月为木虱大量爆发时期。
    • 防治方法:

  •   枸杞木虱发生规律比较明显,随季节而变化,因成虫产卵量大,所以防治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越冬成虫。

      物理防治:可在冬季成虫越冬后清理树下的枯枝落叶及杂草,早春刮树皮,清洁田园,可有效降低越冬成虫数量,早春在树体喷施仿生胶可有效阻止其早春上树产卵。5月上、中旬及时摘除有卵叶,6月上、中旬剪除枸杞木虱若虫密集枝梢并销毁;6月下旬及9月上旬为成虫发生的两个高峰期,网捕成虫可明显减少第二代若虫危害及翌年越冬成虫的发生量。

      生物防治:枸杞木虱寄生蜂有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a lyciumi Yang);捕食性天敌食虫齿爪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 (Fallén)成虫对枸杞木虱2龄若虫的捕食作用显著。


  • 危害部位相似< 全株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坏死 变色 畸形 萎焉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