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红瘿蚊
- 拉丁名: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 & Kolesik
- 科属: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idae)
- 危害植物:宁夏枸杞
- 被害状:畸形
- 分布与危害:
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 & Kolesik)属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idae),俗称花苞虫,宁夏地区茨农称之为“枸杞癌症”,此虫1972年始见于野生枸杞植株上,1985年宁夏芦花台园林场100hm2茨园曾被枸杞红瘿蚊严重危害,造成30%-50%减产。之后,青海、内蒙古均有成灾报道,至20世纪80年代末此虫在宁夏一度大发生,危害面积达到667hm2,占宁夏地区枸杞面积的三分之一。
红瘿蚊成虫将卵产于枸杞幼嫩花蕾,卵孵化后以幼虫取食子房,使花蕾呈盘状畸形虫瘿,虫瘿内幼虫有数十头至百余头,致使花蕾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最后干枯早落。红瘿蚊世代发育,分土壤中和花蕾、果实内两个阶段,极难防治,当发现危害时已无法补救,危害极为严重,危害率等于损失率,故被喻为“枸杞癌症”。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3.5mm,展翅约6mm。黑红色,体表生有黑色微毛;触角16节,黑色,念珠状,节上生有较多长毛;复眼黑色,在头顶部相接;各足跗节5节,第1跗节最短,第2跗节最长,其余3节依次渐短,跗节端部具爪1对,每爪生有一大一小两齿;胸腹背面黑色微毛,腹面淡黄色,雌虫尾部有一小球状凸起;前翅翅面上密布微毛,外缘和后缘密生黑色长毛。
卵:长圆形,近无色透明,常十多粒一起,产于幼蕾顶端内。
幼虫:体长1.3-2.7mm,越冬体长约1.5mm。初孵化时白色,后为淡桔红色小蛆,扁圆形,腹节两侧各有一微突,上生有一短刚毛。体表面有微小突起花纹。胸骨叉黑褐色,与腹节愈合不能分离。
茧:长约2mm,长圆形,灰白色。
蛹:长约1.7mm,黑红色。头顶有二尖突,后有一淡色长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均有一排黑色毛。- 发生规律:
枸杞红瘿蚊在宁夏地区1年发生5-6代,秋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次年在枸杞展叶现蕾时,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2天后即产卵于春蕾中危害。其它各代均以卵和幼虫危害花蕾,幼虫老熟后入土并在土中结茧、化蛹,蛹羽化后,成虫出土交配、产卵,继续危害花蕾。
成虫不取食,一般在4月下旬温度大于7℃时,每天上午8-11时和下午7-11时交尾、产卵。成虫寿命较短,雌成虫产卵后1-2天内死亡。卵3-5天即可孵化,幼虫期约13天。初孵幼虫无色、透明,2-3天后逐渐转成桔红色。幼虫在幼蕾内蛀食花器,吸食汁液,同时分泌一些物质造成花蕾畸形肿大,不能结果,预蛹期8天,蛹期2-3天,25-30天完成1代。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其他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为第1代6月上旬、第2代7月上旬、第3代7月下旬、第4代8月中旬、第5代9月中旬。5月和8月是幼虫危害高峰期,因成虫发生期不集中,田间常见世代重叠。枸杞红瘿蚊喜欢潮湿环境,在雨天或浇水后数量增加,路边有树荫的地方和离土壤近的花蕾上较多,在碱性大和新开荒地上的枸杞受害重,在疏松、通透性好的壤土上受害轻,分散种植的枸杞地比连片种植的枸杞地受害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秋季进行土壤处理,枸杞落叶后,冻水灌溉前,结合整地,进行土壤深翻,将越冬虫茧深埋地下(20-30cm)组织枸杞红瘿蚊破土羽化或将老熟幼虫暴露于土表。春季于4月中旬灌头水后至5月中旬前尽量避免土壤耕作,利用土壤地表形成的板结层防治越冬代枸杞红瘿蚊。
物理防治:5月中下旬发现少量虫果时候,可组织人力进行摘除,结合修剪剪去带有虫果的枝条,集中烧毁或深埋。
化学防治:主要以地面封闭措施为主,防治前调查虫口基数,如在枸杞红瘿蚊越冬羽化时期,可用40%辛硫磷250~300g/亩+100kg湿土配成毒土,把毒土均匀撒施于枸杞园地表,结合耙地进行土壤毒土封闭。成虫一般于上午9~12时和下午4~7时飞翔于树冠下及枝条间交尾并完成产卵,应掌握在此时间树冠喷药防治。
生物防治:田间调查发现,枸杞红瘿蚊有一种寄生蜂(齿腿长尾小蜂属),能够大量控制虫果内的幼虫,被天敌寄生后的虫果会逐渐枯萎,里面的红瘿蚊幼虫也会被天敌捕食而不能落土化蛹。应重视该天敌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