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原为薏苡德氏霉Drechslera coicis (Nishikado) Subram. et Jain,为半知菌亚门、德氏霉属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coicis Nishikado,半知菌亚门、长蠕孢属真菌。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直或向一方弯曲,3~6个隔膜,脐小,凹陷,墨绿色,大小39.6~69.3μm×14.9~24.8μm。分生孢子梗多数单生,隔膜4~8个,褐色,大小74.3~188.7μm× 4.9~7.3μm。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病叶及秸秆上越冬。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或黏附在农具上传播。温暖、潮湿、多雨天气有利发病流行。病叶上的病原菌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7~8月高温高湿季节,有利于产孢发病,为发病盛期。低温、干旱能抑制病情发展。连作、早迟播混作地区发病早而重。
-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矮秆品种较高秆品种抗病性强,应选用矮秆品种种植。
(2)彻底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将病残株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量。
(3)轮作或选择新地种植。选择以前未种过薏苡或2年以上未种过薏苡的田块种植;也可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田间菌源基数。
(4)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地块种植,施足基肥,合理使用氮、磷、钾肥。抽穗期及时浇水,促进植株生长发育良好,提高抗病能力。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7~10天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