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负泥虫
- 拉丁名:Lema decempunctata Gebler
-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
- 危害植物:宁夏枸杞
- 分布与危害:
枸杞负泥虫(Lema decempunctata Gebler)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别名十点负泥虫、背粪虫、稀屎蜜。该虫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是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枸杞主要种植区为害枸杞的食叶性害虫。
该虫为暴食性食叶害虫,食性单一,主要为害枸杞的叶子,成虫、幼虫均嚼食叶片,幼虫危害比成虫严重,以3龄以上幼虫为害严重。幼虫食叶使叶片造成不规则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全部吃光,仅剩主脉,并在被害枝叶上到处排泄粪便,早春越冬代成虫大量聚集在嫩芽上危害,至使枸杞不能正常抽枝发叶。该虫幼虫移动性差,多以虫源寄主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扩散蔓延。具有群集危害的特点,危害株率局部达80%以上。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mm。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蓝黑色,具明显金属光泽;触角11节,黑色棒状,第2节球形,第3节之后渐粗,长略大于宽;复眼硕大突出于两侧;足黄褐或红褐色,基节、腿节端部及胫节基部黑色,胫端、跗节及爪黑褐色;头部刻点粗密,头顶平坦,中部有纵沟,中央有凹窝,头及前胸背板黑色;前胸背板近长圆筒形两侧中央溢入,背面中央近后缘处有凹陷;小盾片舌形,末端较直;鞘翅黄褐或红褐色,近基部稍宽,鞘端圆形,刻点粗大纵列,每鞘有5个近圆形黑斑,外缘内侧3斑,均较小,位肩胛、l/3和2/3处,近鞘缝2斑较大,鞘翅,鞘面斑点数量及大小变异甚大,斑纹可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腹面蓝黑色,有光泽。中、后胸刻点密,腹部则疏。
卵:橙黄色,长圆形,长1mm左右,孵化前呈黄褐色。
幼虫:体长1-7mm,灰黄或灰绿色,自己的排泄物背负于体背,使身体处于一种粘湿状态。头黑色,有强烈反光,前胸背板黑色,中间分离,胸足3对,腹部各节的腹面有吸盘1对,用以身体紧贴叶面。-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可在冬季成虫或老熟幼虫越冬后清理树下的枯枝落叶及杂草,早春清洁田园,可有效降低越冬虫口数量。
物理防治:一旦发现有虫害发生迹象,可以人工挑除负泥虫幼虫、成虫、卵。同时及时修剪被危害枝,将虫害控制在发生初期,一旦成虫爆发,大量产卵,损失更加严重。
化学防治:幼虫时期可以使用1.3%苦烟乳油1000倍进行喷洒。1.8%阿维菌素1000倍进行喷洒。
生物防治:可根据负泥虫的体背上经常覆盖有茶褐色虫屎的特性考虑,可使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了防治试验,防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