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状(c)刘赛
  • 成虫交尾3(c)刘赛
  • 危害状2(c)刘赛
  • 蛹(c)刘赛
  • 幼虫(c)刘赛
    枸杞实蝇
    拉丁名:Neoceratitis asiatica(Becker)
    科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枸杞实蝇(Neoceratitis asiatica(Becker))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分布于宁夏、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宁夏除在中宁、中卫枸杞生产中心严重发生外,也在西吉、海原、永宁等地发现。群众称其幼虫为白蛆,专以枸杞果实为食,群众称被害的杞果为蛆果。

      成虫产卵于幼果皮内。幼虫孵化后,一生在果内生活,以果肉浆汁为食。被害果在早期看不出显著症状,到后期果皮表面呈现极易识别的白色弯曲斑纹,果肉被吃空并布满虫粪,几乎不能作为商品或药用,而失去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4.5-5.0mm,翅展8-10mm。头橙黄色,颜面白色;触角橙黄色,触角芒褐色,上有微毛;复眼翠绿色,眼缘白色,两眼间有“∩”形纹,单眼三个,单眼区黑褐色;足橙黄色,爪黑色;腹部呈倒葫芦形,背面有三条白色横纹,胸背漆黑色,有强光,中部有3条纵白纹与两侧的2短横白纹相接成“北”字形纹,上有白毛,但白纹有时并不明显,小盾片背面有腊白色斑纹,周围及后部、下部均黑色;翅透明,有深褐色斑纹4条,1条沿前缘,其余3条由此分出斜伸达翅缘,亚前缘脉的尖端转向前缘成直角,在此直角内方有1小圆圈;雌虫腹端有产卵管突出,扁圆如鸭嘴,雄虫腹端尖。

      卵白色长椭圆形。

      幼虫体长5-6mm,圆椎形乳白色,有的幼虫后半部略带红色。

      蛹:长3.5-4mm,宽1.8-2mm,圆柱形,一端略尖,淡黄,以至赤褐色。
    • 发生规律:
  •   实蝇每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内约5-10厘米处过冬,来年枸杞现蕾时,成虫即羽化。

      以成虫为例:第一代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发生;第二代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三代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生。9月中旬以后以蛹蛰伏在1-3寸深的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出土,繁殖为害。

      成虫羽化时间一般在早上6-9时,其飞翔力颇弱。一般仅能活动于原树上,在早晚温度较低时,成虫行动迟缓,中午温度升高后转为活泼。成虫羽化后2-5天内交尾,受精雌虫2-5天开始产卵。卵产在落花后5-7天的幼果内的种皮上。被产卵管刺伤的幼果皮伤口流出胶质物,并形成一个褐色乳状突起。普通是一果产一个卵,偶有一果产2-3个卵的,但在果内能成活的只有一个幼虫。成虫无趋光性。毕生生活在果内的幼虫,到了成熟期,在接近果柄处钻成一个圆形的孔,钻出脱落地面,爬行结合跳跃,寻找松软的土面或缝隙,钻入土内化蛹。

      幼虫脱果多在黄昏时,少数在夜间。据观察,第三代蛹全部蛰伏土内越冬,不再羽化。10月上旬是入蛰盛期。第一、二代也有部分蛰伏的,也就是说实蝇有多化性现象。
    • 防治方法:
  •   基本办法:进行土壤拌药,杀死越冬蛹和初羽化成虫于土中。越冬蛹和初羽化成虫是一年中造成蛆果的来源,应于成虫出土以前加以消灭。

      如早春没有进行土壤拌药或拌药不彻底,从越冬蛹出来的成虫发生多时,则于6月底结合建园作业补做土壤拌药一次,以防治第一代脱果入土的幼虫及土内初羽化成虫。

      人工防治:于采果期每隔5-7天结合采果工作,摘取蛆果,集中销毁。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 桃蚜
    • 危害植物:板蓝根
    被害状相似<变色 畸形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