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虫危害(c)徐常青
  • 成虫(c)徐常青
  • 幼虫(c)刘赛
    枸杞蛀果蛾
    拉丁名:Phthorimaea sp.
    科属:麦蛾科(Gelechiidae)
    分布与危害:

      枸杞蛀果蛾(Phthorimaea sp.),麦蛾科Gelechiidae。别名:钻心虫,分布于宁夏、青海、内蒙等枸杞主产区,主要危害枸杞果实及嫩梢。

      主要以幼虫蛀食杞果,被害果表面新鲜无病,但易脱落,或在暴晒中变成黑色霉果。也钻蛀嫩梢,使新梢枯萎;或缀粘嫩梢幼叶,食害生长点,或蛀食幼蕾和花器。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5 mm(至翅端),淡赤褐色的小蛾子。头顶鳞片淡灰褐色,由外向内或向后覆盖头顶;颜面鳞片较大,黄白色,左右向内紧密平覆;触角丝状,长度超过前翅中部,基节上面灰褐色,下部淡色,鞭部各节黑白相间,分节明显;喙基宽,端尖,前面覆有白鳞;下唇须颇长,弯向上方,超过头顶,第二节粗,鳞片蓬松向前,上面和内侧黄白色,下面和外侧灰褐色,第三节细尖,外侧和端部黑色,上侧白色;复眼绿褐色;各足腿节黄白色,胫节外侧杂覆黑色鳞片,各跗节外侧大部黑色,中足胫节有端距l对,后胫节粗,黄白色,有中距及端距各1对,以内距较长;体腹面黄白色,夹有褐色鳞片;前翅狭长,肉褐色,布有浓淡不一,大小不同的黑斑,前缘4个,深淡相间排列,中室2个小黑斑,外缘及翅端亦有1黑斑,一般较显著,缘毛黄白色,前缘端部较短,外缘颇长,后翅灰色,缘毛颇长,黄白色。

      幼虫:长约7 mm,粉红色。头及胸足黑褐色,前盾片黑褐色,由淡色中线分为2个三角形;中胸背面中线色淡,两侧红色,后胸淡色,前后缘有红纹;腹部背面有5条红色纵纹,从第一腹节前缘直延伸到腹部第九节;臀片三角形,无色或淡黄色。

      蛹:长约5 mm,赤褐色。触角及翅芽端达腹部第六节的后缘;体侧密布微刺,背面光滑,腹端肛门两侧各有5根小刺钩,背面有l黑色小突起,两侧共有小刺钩6根,横列一排。
    • 发生规律:
  •   一年发生3-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旬出现,4月中下旬此代幼虫蛀害枸杞的七寸枝或粘缀嫩梢为害,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出现,6月为此代幼虫蛀果为害期;7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此代幼虫蛀果期,是全年为害枸杞果最严重的时期,此代幼虫主要为害秋果及花蕾,10月中下旬可能以幼虫在树干皮缝处结茧越冬。成虫飞翔敏捷,呈折曲线飞舞于株间,息落后即转藏于叶背,能在园子间飞迁扩散。幼虫活泼,能前后爬动或吐丝下坠,老熟时在被害果蒂或幼茎上咬一小孔爬出,寻找树干皮缝等处结茧化蛹,常数个重叠一起,有一部分幼虫会随采摘的杞果带到晒场,故晒场的用具及墙缝等处,也可能是其化蛹的次要场所。
    • 防治方法:
  •   (1)冬季消灭树干皮缝中的越冬虫体。

      (2)4月上、中旬当第一代幼虫为害时,喷洒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杀虫脒500倍液,彻底控制第一代幼虫,保护果期免受灾害。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缺刻 变色 畸形 萎焉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