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36~56毫米,体较粗壮肥大,体色较浅呈黄褐色,全身密被细毛。头暗褐色呈卵圆形,长稍大于宽。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宽呈盾形,中间具一个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坑斑。前翅黄褐色,平叠于背上,不达腹部1/3。前足特化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内绿有棘1个或消失。腹部末端近圆筒形。
2.卵 椭圆形,成熟卵长2.4~3.0毫米,宽1.5~1.7毫米。初产卵为黄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若虫 共13龄,形态与成虫相似,翅发育不完全,仅有翅芽。初孵化时体乳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头部变为淡黑色,前胸背板黄白色,2龄以后体变为黄褐色,5~6龄后体色基本与成虫相似。
-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 药材收获后应适时耕翻,以减少虫源。避免施用未腐熟肥料。早春可依蝼蛄在地表造成虚土来挖窝灭虫,夏季可挖卵室杀死卵和雌虫。
2.物理机械防治 可用电灯、黑光灯、堆火等诱集成虫、集中消灭。
3.药剂防治 用种子繁殖的药材可按种子重量的0.2%拌入50%辛硫磷,或40%乐果乳油等药剂。每亩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2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150~200毫升,加水稀释至30倍,拌入煮成半熟的谷子或谷秕3~5公斤,或相同重量的炒香的豆饼,棉籽饼、麦麸、米糠等做成诱饵,于傍晚在田间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