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c)丁万隆
    华北蝼蛄
    拉丁名: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科属:直翅目,蝼蛄科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俗名单刺蝼蛄,土狗,地狗,大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等省区,以黄河流域发生为害重。为害人参、牡丹、贝母、金莲花、黄连、麦冬等多种药用植物,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及已发芽的种子,也咬食嫩茎,主根和根茎,严重时将根部咬成乱麻状,使植株凋萎而死,在表土层穿行时,形成很多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
    形态特征:
  •   1.成虫  体长36~56毫米,体较粗壮肥大,体色较浅呈黄褐色,全身密被细毛。头暗褐色呈卵圆形,长稍大于宽。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宽呈盾形,中间具一个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坑斑。前翅黄褐色,平叠于背上,不达腹部1/3。前足特化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内绿有棘1个或消失。腹部末端近圆筒形。

      2.卵  椭圆形,成熟卵长2.4~3.0毫米,宽1.5~1.7毫米。初产卵为黄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若虫  共13龄,形态与成虫相似,翅发育不完全,仅有翅芽。初孵化时体乳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头部变为淡黑色,前胸背板黄白色,2龄以后体变为黄褐色,5~6龄后体色基本与成虫相似。

    • 发生规律:
  •   华北蝼蛄需3年左右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田间土下80~120厘米处越冬。越冬成虫第二年春季开始活动,6月上中旬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卵孵化为若虫,当年秋季以8~9龄若虫越冬。越冬若虫第二年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当年可蜕皮3~4次,至10~11月发育到12~13龄越冬;第三年春季越冬高龄若虫开始活动,8~9月份蜕去最后1次皮变为成虫,该年即以成虫越冬;第四年春越冬成虫开始活动,6月上旬产卵,至此完成一个时代。该虫夜晚活动,具有趋光、趋化和趋粪性。白天多潜伏于土壤深处,但气温较低天气或阴雨天的白天也能外出活动取食。
    • 防治方法:
  •    1.栽培防治  药材收获后应适时耕翻,以减少虫源。避免施用未腐熟肥料。早春可依蝼蛄在地表造成虚土来挖窝灭虫,夏季可挖卵室杀死卵和雌虫。

      2.物理机械防治  可用电灯、黑光灯、堆火等诱集成虫、集中消灭。

      3.药剂防治  用种子繁殖的药材可按种子重量的0.2%拌入50%辛硫磷,或40%乐果乳油等药剂。每亩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2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150~200毫升,加水稀释至30倍,拌入煮成半熟的谷子或谷秕3~5公斤,或相同重量的炒香的豆饼,棉籽饼、麦麸、米糠等做成诱饵,于傍晚在田间施用。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萎焉 >的虫害
    • 桃蚜
    • 危害植物:板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