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害叶片(c)丁万隆
  • 被害根(c)丁万隆
    人参锈腐病
    分布与危害:  主要为害人参的根、地下茎、越冬芽。参根受害,初期在侵染点出现黄色至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锈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部微陷,病健部界限分明。发病轻时,表皮完好,也不侵及参根内部组织,仅在病斑表皮下几层细胞发病,严重时,不仅破坏表皮,且深入根内组织,病斑处积聚大量锈粉状物,呈干腐状,停止发展后则形成愈伤的疤痕。有时病组织横向扩展绕根一周,使根的健康部分被分为上下两截。如病情继续发展并同时感染镰刀菌等,则可深入到参根的深层组织,导致软腐,使侧根甚至主根横向烂掉。一般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发病重时,地上部表现植株矮小,叶片不展,呈红褐色,最终可枯萎死亡。病原菌侵染芦头时,可向上、下发展,导致地下茎发病倒伏死亡。如地下茎不被侵染,则地上部叶片也不会萎蔫,但生长发育迟缓,植株矮小,影响展叶,叶片自边缘开始变红色或黄色。越冬芽受害后,出现黄褐色病斑,重者往往在地下腐烂,不能出苗。
    病原:
  •  病原为四种柱孢属真菌:

    (1)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Zinss)Scholten;

    (2)Cylindrocarpon panacis Matuo et Miyazawa;

    (3)Cylindrocarpon obtusisporum (Cooke & Harkness) Wollenw;

    (4)Cylindrocarpon panicicola (Zinss.) Zhao。

    其中C. destructans和C. panacis的致病性较强,而C. obtusisporum 和C. panacicola的致病性较弱。气生菌丝繁茂,初白色,后褐色。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球形,黄褐色,间生、串生或结节状。分生孢子单生或聚生,圆柱形或长柱圆形,无色透明,单胞或1~3个隔膜,少数可达4~6个,孢子正直或稍弯。锈腐病菌为弱寄生菌,虽然普遍存在于土壤中,但因其生长缓慢,不易自土壤分离,须用特殊培养基方可测定土壤含菌量,在参根病部则很易分离到病菌。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2~24℃,低于13℃或高于28℃则生长明显减弱。锈腐病菌只侵染人参、西洋参,不侵染黄瓜、南瓜、小萝卜和胡萝卜等作物。

    • 发生规律:
  •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为土壤习居菌。参根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可被侵染为害。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宿根和土壤中越冬。一旦条件适宜,即可从损伤部位侵入参根,随带病的种苗、病残体、土壤、昆虫及人工操作等传播。参根内都普遍带有潜伏的锈腐病菌,带菌率是随根龄的增长而提高,参龄愈大发病愈重。当参根生长衰弱,抗病力下降,土壤条件有利于发病时,潜伏的病菌就扩展、致病。土壤粘重、板结、积水,酸性土及土壤肥力不足会使参根生长不良,有利于锈腐病的发生。锈腐病菌的侵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自早春出苗至秋季地上部植株枯萎,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但侵染及发病盛期是在土温15℃以上。锈腐病在吉林省的发病时期,一般于5月初开始发病,6~7月为发病盛期,8~9月份病害停止扩展。
    • 防治方法:
  • (1)加强栽培管理:认真选择栽参地,选高燥、通气、透水性良好的森林土。栽参前要使土壤经过1年以上的熟化,精细整地做床,清除树根等杂物。实行2年制移栽,改秋栽为春栽,移栽时施入鹿粪等有机土壤添加剂,对锈腐病防治效果明显。

    (2)精选参苗及药剂处理:移栽参苗要严格挑选无病、无伤残的种栽,以减少侵染机会,参苗可用50%禾穗胺600倍液于栽参前浸根20分钟、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浸根12小时,可减轻锈腐病的发生。

    (3)土壤处理:播种或移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平米进行土壤消毒。

    (4)清除病株及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挖掉,用生石灰对病穴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发病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病穴,可在一定范围内抑制病菌的蔓延。

    (5)生物防治:应用“5406”菌肥,可达到防病增产的作用。栽参时施入哈茨木霉制剂对锈腐病有较好防效。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腐烂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