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立枯病(c)丁万隆
    人参立枯病
    分布与危害:  主要发病部位在幼苗的茎基部,距土表3~6厘米的干湿土交界处。发病初期,茎基部呈现黄褐色的凹陷长斑,被害组织逐渐腐烂、缢缩。严重时,病斑深入茎内,环绕整个茎基部,破坏输导组织,致使幼苗倒状、枯萎死亡。出土前遭受侵染小苗不能出土,幼芽在土中即烂掉。在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迅速向四周蔓延,幼苗成片死亡。病部及周围土壤常见有菌丝体。
    病原:
  •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淡灰色,后褐色。菌丝有隔,直径8~12微米,分枝呈直角,分枝处缢缩,离分枝处不远有一隔膜,以后菌丝变为淡褐色,分枝与隔膜增多。可形成形状不规则的菌核,直径1~3毫米,褐色,常数个菌核以菌丝相连,菌核表面菌丝细胞较短,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该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
    • 发生规律:
  •   以菌丝体、菌核在病株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丝核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5~6厘米土层内温度、湿度合适,菌丝便在土壤中迅速蔓延,从伤口或直接侵染幼茎为害。菌核则可借助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而传播。在东北,6月下旬是立枯病的盛发期,有时可延至7月上旬。北京地区发病期为5月上旬至6月。在土壤温度为12~16℃,湿度在28~32%的条件下,立枯病最易发生。天气高温干燥,土温在16℃以上,湿度在20%以下,病菌便停止活动。早春雨雪交加,冻、化交替,常常导致立枯病大流行。粘重土壤的低洼地块是立枯病发生的危险区域,播种过密使参苗拥挤,影响空气流通,增加了参苗之间相互感染的机会。过厚的覆盖物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早春影响土壤温度的增加,造成出苗缓慢,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 防治方法:
  •   (1)药剂拌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0.2%。

      (2)土壤药剂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10~15克/平米,拌入约5厘米土层内进行土壤消毒。亦可在早春参苗出土后,用300~500倍上述药液浇灌床面。

      (3)拔除中心病株:发现病株立即拔掉。必要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40%立枯灵200倍液浇灌病穴,防止蔓延。

    (4)发病初期,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叶面及茎基部喷洒,每7~10天一次。对于发病严重的地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双效灵水剂200~300倍液浇灌床面,以渗入土层3~5厘米为宜。

    (5)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土质肥沃、疏松通气的土壤,最好是砂壤土做苗床,要做高床,以防积水,并注意雨季排水。出苗后勤松土,以提高土温,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覆盖物不宜过厚。
  • 危害部位相似<全株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萎焉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