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 et Cohn.) Schroet.,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霜目、霜霉科、疫霉属真菌。菌丝体白色、绵状、菌丝有分枝、无隔膜、无色。游动孢子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或有分枝,宽4~5微米,上生一个卵形或梨形的游动孢子囊,无色,顶端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大小为32~54微米×19~30微米,长宽比小于1.6。孢子囊萌发后可释放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球形,黄褐色的卵孢子,直径23~33微米,表面光滑。
病菌菌丝体和孢子囊不能在土壤中越冬,但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4年,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次,菌丝体可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合适时,卵孢子形成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及附着胞,产生侵入丝由叶片气孔侵入叶片组织,相当分生孢子的作用,也可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直接侵染参根、叶、或叶腋,为再侵染的主要繁殖体。完成上述过程需要有水滴存在。疫病主要靠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根腐型主要靠接触传播。在东北6月份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盛期。温、湿度是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当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湿度50%以上有利于发病。如连续降雨,湿度大,土壤板结,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疫病会大发生。
(1)严防参棚漏雨,注意排水,保持床内水分适度。
(2)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合适的密度,使床内通风透光良好,及时拔除杂草,松土降湿。搞好田园卫生,不使用未腐熟的肥料,秋季,将植株残体、覆盖物清除干净。
(3)消除发病中心:拔除的病株要运出床外烧掉,病穴用生石灰或1%硫酸铜溶液封闭消毒。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间隔期为7~10天。对上述药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2.2%普力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