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2.卵 长约0.7毫米,圆形,初产呈乳白色。
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金黄色。体宽而略扁平,各节宽大于长,背中央有1细纵沟。体表覆黄细毛。头扁平。尾节黄褐色,背面呈略近圆形凹陷,密布粗刻点,两侧缘隆起,具3对锯齿状突起,尾端分叉,并稍向上弯曲,各岔内侧均有1小点。
4.蛹 雌蛹体长16~22毫米,宽约4.5毫米,雄蛹体长15~19毫米,宽约3.5毫米。纺锤形。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前缘两侧各具1伸向前方的尖刺。腹端两侧有1对刺状突起,伸向斜后方。- 发生规律:
在我国北方一般3年完成1个世代,少数个体4年完成1个世代。第1年、第2年以幼虫越冬;第3年以成虫越冬。越冬深度因地区和虫态而异,一般在20~85厘米之间。老熟幼虫8月开始化蛹,9月初羽化为成虫,并在土室中潜伏越冬。翌春越冬成虫出土活动,4月中旬开始产卵,幼虫孵化后不久即可取食为害。成虫白天躲藏于寄主作物田间表土中或田边杂草、土块下,夜晚在地面活动交尾。在华北地区,早春10厘米层土温6℃以上时,幼虫和成虫开始活动。3~4月10厘米表土层温度10~20℃时是其活动为害盛期。5月上旬土温升至19~23℃时幼虫开始向10厘米以下土层移动。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6~10厘米表层土温7~8℃时,幼虫又回到10厘米左右表土层活动为害,出现第2次为害盛期。土壤湿润对其活动有利;多年生药用植物田园土壤长期不翻耕,有利于其生存,发生较重。新垦地或邻近荒地的药材田发生为害严重。
-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