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c)丁万隆
    油葫芦
    拉丁名: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
    科属:直翅目,蟋蟀科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河华北、东北、华南、西南等省区也有发生为害。在山东菏泽、河南郸城严重为害牡丹、白芍,还为害人参、西洋参、牛藤、白芷、薏苡等多种药材。低龄若虫取食寄主叶肉仅留表皮,较高龄若虫和成虫多啃食叶片造成缺刻。
    形态特征:
  •   1.成虫  雄成虫体长22~24毫米,雌成虫23~25毫米。体背黑褐色,有光泽。腹面为黄褐色。头顶黑色,复眼周围及面部橙黄色,两复眼内方的橙黄纹呈“八”字形。前胸背板黑褐色,隐约可见1对深褐色月牙形纹,中胸腹板后缘中央有小切口。前翅淡褐色有光泽,后翅端部纵折露出腹末很长,形如尾须。后足胫节有距6个,具刺6对。产卵器甚长,褐色,微曲。

      2.卵  长2.5~4毫米,略呈长筒形,两端微尖,乳白色,微黄,表面光滑。

      3.若虫  共6龄,体长21~22毫米。体背面深褐色,前胸背板月牙纹甚明显。雌若虫产卵管较长,露出尾端。
    • 发生规律:
  •   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若虫发生盛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成虫为害盛期,此时严重为害药材秋苗。成虫一般白天潜伏,夜晚取食为害,如遇阴雨天,白天也活动取食。趋光性很强,并且有趋湿性,干旱年份水浇地中虫量偏多。每雌虫平均产卵100粒左右,最多可达1000粒。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湿度较大,管理粗放,田间杂草多的药材田该虫发生为害重。
    • 防治方法:
  •   1.栽培防治  利用油葫芦喜潜藏于薄层草堆的习性,可在田间堆放10厘米厚的麦秸或杂草小堆,每亩60~80堆,每天清晨翻堆捕杀。

      2.物理防治  ①毒草诱杀 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克,稀释后均匀喷洒到杂草或麦秸上,把毒草在田间堆成小堆,3日内可获得很好防效。 ②毒饵法 每亩用50%辛硫磷EC100毫升,加适量水,拌麦麸2~3公斤,傍晚均匀撒施。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缺刻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