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c)丁万隆
    网目拟地甲
    拉丁名:Opatrum sabartumi Faldermann
    科属:鞘翅目拟步行虫科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黄淮等地。网目拟地甲食性杂,为害药用植物主要有人参、桔梗、菊花、地黄、板蓝根、白芷、甘草、黄芪等。成虫和幼虫主要为害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咬食嫩茎,造成缺苗断垄;还能钻入块根和块茎内为害,造成幼苗的枯萎,甚至死亡。
    形态特征:
  •    1.成虫  体长雌性7.2~8.6毫米,雄性6.4~8.7毫米,椭圆形,较扁黑褐色,通常体背覆有泥土,故视呈土灰色。触角11节,棍棒状,第1,3节较长。前胸背板发达,密布细沙状刻点,前缘弧凹,边缘宽平。鞘翅近长方形,将腹部完全遮盖,其上有7条隆起纵线,每条纵线两侧有5~8个瘤突,视呈网络状。腹部腹板可见5节。

      2.卵  长1.2~1.5毫米,椭圆形,乳白色,表面光滑。

      3.幼虫  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深灰黄色,背面呈浓灰褐色。前足发达,比中,后足粗大。腹末节小,纺锤形,背片基部稍突起成1横沟,上有褐色1对钩形纹;末端中央有乳头状隆起的褐色部分;两侧缘及顶端各有4根刺毛。共12根。

      4.蛹  体长7~9毫米,腹部末端有2刺状突起。初蛹期乳白色,略带灰白,羽化前深黄褐色。
    • 发生规律:
  •   在东北、华北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土缝、洞穴和枯枝落叶下越冬。华北地区越冬成虫3月中旬解除滞育后开始活动,取食为害秋播作物幼苗,咬食幼嫩杂草,如小旋花,小蓟等,春季作物播种或移栽后,即转移为害。成虫假死性强,不能飞翔。气温低时,成虫白天取食产卵;气温高时白天潜伏,早晚活动,成虫越冬后比越冬前活动性强,取食量大。雌虫交配后1~2天即产卵,卵产于1~4厘米土中。每雌产卵9~53粒,最多达167粒。幼虫多在表土1~2厘米处活动,亦具假死性。老熟后多在土中5~8厘米深处做土室化蛹。该虫性喜干燥,多发生在较粘重土壤中如粘土、两合土;春季干旱年份发生为害重;前茬作物为桔梗,大豆,山芋的田块虫量大,而前茬为棉花的田块虫量小。湿度和水分对其有明显影响,在20℃下,相对湿度为76%~98%时,卵孵化率达80%~100%,幼虫不耐水淹,水浸后的幼虫死亡率最低10%,最高达90%。

    • 防治方法:
  •   1.栽培防治  桔梗等多年生的草本药用植物寄主,春季可采用地膜覆盖,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早发芽,早出苗,增强耐害性。

      2.留草诱集  早春网目拟地甲成虫和幼虫有嗜食鲜嫩杂草习性,药材田适时晚除草,可诱集成虫和幼虫取食,减轻药用植物寄主幼苗受害。

      3.药剂防治  掌握在成虫越冬期前夕,春季成虫活动为害盛期,初夏幼虫为害盛期3个阶段施药。可用90%晶体敌百虫每亩150克或50%辛硫磷EC150毫升,加适量水溶解稀释,拌入2~2.5公斤炒香的麦麸或磨碎的饼肥,傍晚撒到田间,可兼治金针虫。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萎焉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