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c)丁万隆
    蒙古拟地甲
    拉丁名:Gomocephalum reticulatum Motschulsky
    科属:鞘翅目拟步行虫科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青海等地。蒙古拟地甲往往与网目拟地甲混合发生。蒙古拟地甲食性极杂,能为害多种药用植物和其它作物。
    形态特征:
  •  

      1.成虫  体长6~8毫米,暗黑褐色,头部黑褐色,向前突出。触角棍棒状,复眼小,白色。前胸背板外缘近圆形,前缘凹进,前缘角,向前突出,上面有小点刻。鞘翅黑褐色,密布点刻和纵纹,刻点不及网目拟地甲明显;后翅褶平置于鞘翅之下,身体和鞘翅均较网目拟地甲窄。

      2.卵  椭圆形,长0.9~1.25毫米,乳白色,表面光滑。

      3.幼虫  初孵幼虫乳白色,后渐变为灰黄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2~15毫米,圆筒形。腹部末节背板中央有陷下纵走暗沟1条,边缘有刚毛8根,每侧4根,以此可与网目拟地甲幼虫相区别。

      4.蛹  体长5.5~7.4毫米,体乳白色略带灰白色。复眼红褐色至褐色。羽化前,足前胸、腹末呈浅褐色。
    • 发生规律:
  •   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5~10厘米土层,枯枝落叶或杂草丛中越冬。越冬始期较网目拟地甲推迟,往往11月上旬仍可见成虫在土面活动。越冬成虫2月开始活动,3~4月间成虫大量出土活动,取食为害严重。夏季高温季节则找隐蔽处活动,并多在夜晚取食。成虫爬行速度较网目拟地甲快。能飞翔,趋光性较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每雌产卵34~490粒。幼虫孵化后在表土层内取食寄主幼嫩组织。6~7月间老熟幼虫在土表下10厘米土层中做土室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多数蛹羽化为成虫。成虫越夏后9月份取食为害,10月下旬陆续越冬。蒙古拟地甲喜干燥,耐高温,地面潮湿、坚实则不利于其生存。春季雨水稀少,温度回升快,虫口发生量大,为害重。当年降雨量少,次年发生则重。
    • 防治方法:
  • 同网目拟地甲。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萎焉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