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菌核病(c)丁万隆
    人参菌核病
    分布与危害:  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随后内部迅速腐败、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不易早期发现。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根部腐烂、变软,上有白色菌核。
    病原:
  •   病原为人参核盘菌(Sclerotinia schinseng Wang et Chen),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菌丝白色,绒毛状。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大小不一,通常0.6~5.5毫米×1.7~15毫米。在适宜条件下,菌核可萌发并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单生,无色,椭圆形。有性世代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
    • 发生规律:
  •   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合适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是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高湿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有性世代在病害流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 防治方法:
  •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防止土壤湿度过大,且利于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

      (3)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或用50~80倍的福尔马林液进行病区土壤消毒。

      (4)发病初期用药剂灌根,有效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菌核净500倍液。移栽前用上述药剂处理,可达到预防发病的作用。

  • 危害部位相似< 全株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腐烂 萎焉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