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c)丁万隆
    大灰象甲
    拉丁名: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
    科属:鞘翅目,象虫科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内蒙古等地。食性很杂,严重为害北沙参、黄芪、人参、白芷、太子参、桔梗、薏苡等多种药用植物,成虫取食幼苗嫩尖、叶片,甚至拱入表土咬断子叶和生长点,使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形态特征:
  •   1.成虫  体长7.3~12.1毫米,宽3.2~5.2毫米。雄虫宽卵形;雌虫椭圆形,体黑色,密覆灰白色具黄色光泽的鳞片和褐色鳞片。鞘翅卵圆形,末端尖锐,中间有1条白色横带,横带前后,两侧散步褐色的斑,鞘翅各具10条刻点列。小盾片半圆形,中央具1条纵沟。前足胫节端部向内弯,有端齿,内缘有1列小齿。雄虫胸部窄长,鞘翅末端不缢缩,钝圆锥形,雌虫腹部膨大,胸部宽短,鞘翅末端缢缩,且较尖锐。

      2.卵  长约1毫米,宽0.4毫米,长椭圆形。出产时乳白色,两端半透明,经2日~3日变暗,孵化前乳黄色。数十粒粘在一起,成块状。

      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14毫米,乳白色,头部米黄色,上颚褐色,先端具2齿,后方具1钝齿。内唇前缘有4对齿状突起,中央有3对齿状小突起,后方的2个褐色纹均呈三角形、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2节。腹部的第9节末端稍扁、骨化、褐色。

      4.蛹  体长9~10毫米,长椭圆形、乳黄色,复眼褐色。喙下垂达前胸,上颚较大。触角垂至前足腿节基部。头顶及腹,背疏生刺毛。尾端向腹面弯曲,其末端两侧各具1刺。
    • 发生规律:
  •   在北方2年完成1代,以幼虫,成虫隔年交替越冬。在华北,成虫3月底出土,4月初开始为害北沙参、黄芪、人参、薏苡等药材幼苗,5月为发生为害盛期,嫩叶被咬成缺刻,幼苗可被食光。以成虫为害为主,在一穴幼苗上常数头或数十头聚集在一起取食。一般在上午和午后爬到植株上部取食为害,中午高温时潜伏于幼苗根际表土或土缝内。5月下旬开始产卵,成块产于叶片。6月下旬陆续孵化。幼虫期生活于土中,仅取食腐殖质和少量须根,对幼苗危害不大。随温度下降,幼虫下移,9月下旬达60~100厘米土层深处,做成土室越冬,第二年4月出土为害叶片,6月入土化蛹后羽化,当年不出土,以成虫越冬。土壤湿度过大不利于成虫活动,多雨年份可抑制其为害。
    • 防治方法:
  •   1.栽培防治  早春在药材地边播种白芥子引诱成虫,以减少对药材地的为害,并可集中防治。

      2.物理防治  毒饵诱杀 5月中旬每公顷用25公斤青草或菜叶切碎后加90%晶体敌百虫(以适量温水溶开)或40%乐果EC3公斤拌匀,选无风晴天清晨撒在药材田间地面上或堆成小堆诱杀。

      3.药剂防治  成虫出土盛期,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2.5公斤结合浇水施入对幼虫也有效果。发生量大时,可在成虫出土期喷洒或浇灌48%毒死蜱EC1000倍,每亩用药量250毫升。

  • 危害部位相似<全株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萎焉 >的虫害
    • 桃蚜
    • 危害植物:板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