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1.成虫 雌性体长5毫米,宽3毫米左右,体扁平,椭圆形,淡粉红色,虫体柔软、被较厚的白色蜡粉、体缘具17对白色蜡刺,前端蜡刺短,向后渐长,最末一对最长,约为体长的2/3。触角7~8节,末节最长,眼半球形,足细长。肛环具二孔裂,肛球刺6根,臀瓣发达且突出。多孔腺在头胸部腹面,稀少或成小群,三孔腺在体背腹两面。刺孔群17对。雄性体长1.1毫米,翅展2毫米左右,紫褐色,触角和胸背中央色淡。前翅发达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尾毛长。
2.卵 椭圆形,长0.3~0.4毫米,浅橙黄被白色蜡粉。
3.若虫 雌性3龄,雄性2龄。1龄椭圆形,长0.5毫米,淡黄色体侧布满刺毛。2龄体长1毫米,被白蜡粉,体缘出现蜡刺。3龄体长1.7毫米,与雌成虫相似。
4.雄蛹 长约1.2毫米,淡紫色。
5.茧 长椭圆形,长2~2.5毫米,白色绵絮状。-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 精细整地并充分翻晒,休闲。注意清除参地周围杂草,休眠期结合防治其它病虫刮除老翘皮,刷除枝杈缝隙中越冬虫体,集中处理。
2.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尽可能减少药剂对它们的伤害。
3.药剂防治 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之前,药剂防治较为有利,可用药剂有2.5%敌杀死EC或功夫EC2000倍液,10%氯氰菊酯EC1000倍液。上述药剂如同含油量0.3%~0.5%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混用,对已开始分泌蜡粉介壳的若虫也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可延长防治适期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