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害果实(c)丁万隆
  • 被害叶片(c)丁万隆
    康氏粉蚧
    拉丁名: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
    科属:同翅目,粉蚧科
    分布与危害:  能为害人参、西洋参、栝楼、铁线莲、山楂、枣、杏、石榴等药用植物。以若虫和雌成虫聚集在芽、叶、果实、枝干及根部刺吸汁液,嫩叶和根部受害后常肿胀且易纵裂而枯死。幼果受害多成畸形果。排泄蜜露常引起煤污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产量与品质下降。
    形态特征:
  •    1.成虫  雌性体长5毫米,宽3毫米左右,体扁平,椭圆形,淡粉红色,虫体柔软、被较厚的白色蜡粉、体缘具17对白色蜡刺,前端蜡刺短,向后渐长,最末一对最长,约为体长的2/3。触角7~8节,末节最长,眼半球形,足细长。肛环具二孔裂,肛球刺6根,臀瓣发达且突出。多孔腺在头胸部腹面,稀少或成小群,三孔腺在体背腹两面。刺孔群17对。雄性体长1.1毫米,翅展2毫米左右,紫褐色,触角和胸背中央色淡。前翅发达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尾毛长。

      2.卵  椭圆形,长0.3~0.4毫米,浅橙黄被白色蜡粉。

      3.若虫  雌性3龄,雄性2龄。1龄椭圆形,长0.5毫米,淡黄色体侧布满刺毛。2龄体长1毫米,被白蜡粉,体缘出现蜡刺。3龄体长1.7毫米,与雌成虫相似。

      4.雄蛹  长约1.2毫米,淡紫色。

      5.茧  长椭圆形,长2~2.5毫米,白色绵絮状。
    • 发生规律:
  •   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主要以卵在树体各种缝隙及树干基部附近土石缝处越冬,少数以若虫和受精雌成虫越冬。春季寄主萌动发芽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分散为害,第一代若虫盛发期为5月中下旬,幼龄若虫活动力强,多聚集在幼嫩叶脉及花蕾处吸食汁液,形成蜡粉后便固定为害。喜在隐蔽、潮湿处栖息,常附着在叶背阴暗部位。第2代若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孵化,7月上、中旬为盛期。第3代若虫8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盛期,9月下旬开始羽化,交尾产卵。早产的卵可孵化,以若虫越冬,羽化迟者交尾后不产卵即越冬。雌成虫交尾后再经短时间取食,寻找适宜场所分泌卵囊产卵其中。单雌卵量1代、2代200~450粒,3代70~150粒。天敌有瓢虫和草蛉类。
    • 防治方法:
  •   1.栽培防治  精细整地并充分翻晒,休闲。注意清除参地周围杂草,休眠期结合防治其它病虫刮除老翘皮,刷除枝杈缝隙中越冬虫体,集中处理。

      2.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尽可能减少药剂对它们的伤害。

      3.药剂防治  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之前,药剂防治较为有利,可用药剂有2.5%敌杀死EC或功夫EC2000倍液,10%氯氰菊酯EC1000倍液。上述药剂如同含油量0.3%~0.5%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混用,对已开始分泌蜡粉介壳的若虫也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可延长防治适期提高防效。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变色 萎焉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