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猝倒病(c)丁万隆
    人参猝倒病
    分布与危害:  发病初期,在近地面处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色病斑,扩展很快,发病部位收缩变软,最后植株倒伏死亡。若参床湿度大,在病部表面常常出现一层灰白色霉状物。
    病原:
  •   病原为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 Hesse),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腐霉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绵状,繁茂,菌丝较细,有分枝无隔膜,直径2~6微米。孢子囊顶生或间生,球形至近球形,或不规则裂片状,直径15~25微米。成熟后一般不脱落,有时具微小乳突,无色,表面光滑,内含物颗粒状,直径19~23微米。萌发时产生逸管,顶端膨大成泡囊,孢子囊的全部内含物通过逸管转移到泡囊内,不久,在泡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数目有30~38个,泡囊破裂后,散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无色,大小为4~10微米×2~5微米,侧生2根鞭毛,游动不久便休止。卵孢子球形,淡黄色,1个藏卵器内含1个卵孢子,表面光滑,直径10~22微米。
    • 发生规律:
  •   病原菌的腐生性极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腐霉菌的存活量大。病菌一经侵入寄主,即在皮层的薄壁细胞组织中很快发展,蔓延到细胞内和细胞间,在病组织上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后期又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在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能存活1年以上。病菌主要通过风、雨和流水传播。腐霉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16℃。在低温、高湿、土壤通气不良,苗床植株过密的情况下,对植株生长发育不利,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及侵染。另外,参地透水性差,易积水的情况下,亦利于病害的发生。
    • 防治方法:
  •   (1)种子消毒:参考立枯病防治技术。

      (2)加强田间管理:要求参床排水良好,通风透气,土壤疏松,避免湿度过大。防止参棚漏雨。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在病区浇灌500倍硫酸铜溶液,或100倍的福尔马林溶液。

      (3)发病期喷药:在苗床上进行叶面喷洒波尔多液(1∶1∶180)、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等药剂。

  • 危害部位相似<全株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萎焉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