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灰霉病1(c)丁万隆
  • 人参灰霉病2(c)丁万隆
  • 人参灰霉病-病叶(c)丁万隆
  • 人参灰霉病-出土嫩茎(c)丁万隆
  • 人参灰霉病-叶柄及花梗(c)丁万隆
    人参灰霉病
    分布与危害:

     

    灰霉病菌主要侵害叶片、茎部、花梗、果等人参地上部位,严重时还可侵染茎基部。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边缘开始,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渍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交界明显,表面生灰色霉层。茎染病时,初期呈水渍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大量灰色霉层,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甚至不能正常出苗。果实染病时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受害果实不易成熟,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


    病原:


  •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于子囊菌无性型、葡萄孢属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淡白色,后灰色,可产生菌核。菌丝透明,宽度变化不大,直径56μm。孢子梗群生,不分枝或分枝,直立,有横隔,梗全长为315958μm,直径为8.412.6μm。分生孢子丛生于孢梗或小梗顶端,倒卵形、球形或椭圆形,光滑,近无色,大小8.415.8μm×6.312.6μm



    • 发生规律:


  • 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反复侵染发病。该病菌喜低温高湿,在寡照条件下,温度在1525,如遇降雨,空气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棚架过低、通风性差加重病害发生。在掐花或掐果后留下伤口,受肥害、药害和日灼病发生时,寄主生长衰弱易诱发灰霉病的发生流行。



    • 防治方法:


  •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可适当增施磷、钾肥,如喷施0.5%磷酸二氢钾,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合理选择参棚形式,降低棚内湿度。


    2)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保持参园卫生,发现病叶和病果及时清除出参园,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病菌的再次侵染。


    3)减少植株损伤,及时药剂保护  在人参掐花或掐果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植株的损伤,操作后可喷施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保护。


    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坏死 变色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