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c)丁万隆
    草地螟
    拉丁名:C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
    科属:鳞翅目,螟蛾科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黄河以北,主要为害人参、枸杞、西洋参等药用植物。幼虫为害人参时,咬断植株叶柄,并取食叶柄在茎上着生点将嫩茎食成坑洞。为害严重时,吃光叶片及茎表皮,残留纤维状的白色茎杆,使人参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形态特征:
  •   1.成虫  体长10~12毫米,翅展18~20毫米。体黑褐色,有光泽,颜面突起呈圆锥形,下唇须向上翘起,触角丝状。前翅灰褐色,翅面有暗斑,外横线到外缘线间颜色稍淡。中室末端近前缘中央有1块长方形黄色白斑,近顶角有1长形小白斑,缘毛褐色。后翅灰褐色,外缘线淡黄色,外横线处为1淡灰色带。雌蛾后翅基部有翅缰1根,雄蛾3根。

      2.卵  椭圆形,长0.8~1.0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有珍珠光泽,多排列成鱼鳞状卵块。

      3.幼虫  老熟时体长19~21毫米,灰绿色,头黑色有白斑。背线黑色,两侧有若干条纵线,气门线两侧各1条白色条纹。前胸背板上有3条横向白线。腹部每节背面各有6个暗色的毛瘤,呈三角形排列,毛瘤中央有刚毛1根。

      4.蛹  长14毫米,淡黄色,藏于袋状土茧内。土茧是由丝土粘结而成,长40毫米,宽3~4毫米。
    • 发生规律:
  •   每年发生1~4代,随分布地区而不同,东北及华北北部省份,一般每年发生2代,陕西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在东北地区,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6月为盛期,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虫8月份开始为害,至8月末9月初,幼虫入土化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草丛及药材田内,夜晚活动。卵多产在猪毛菜,刺蓟和灰菜等寄主植物的茎叶上,卵单产或成块产。1~3龄幼虫吐丝结网并多群栖网内取食,剩下网状叶脉。4龄后迁入人参等药材田内为害。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进入高龄暴食期,1~2天内可将大面积人参叶片吃光。草地螟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和食料等因素关系密切。越冬幼虫有高的耐寒性,可忍耐零下31℃的低温,但在越冬后变态发育过程中如遇低温,易被冻死。春夏期间温湿度直接影响第1代发生量。雌蛾孕卵期间,干旱少雨,雌蛾不能吸食到适当的水分和花蜜,产卵量少,或卵不能孵化,第1代虫量则少。土壤湿度对其发生也有直接影响,越冬幼虫适应较干旱土壤,如果土壤湿度从5%上升到29%,幼虫死亡率则增加1~3倍。
    • 防治方法:
  •   1.栽培防治  结合田间管理,及时铲除田园内及周围杂草,可杀死部分卵和幼虫及减少产卵场所。结合移栽、松土等作业,除掉土中草地螟蛹。

      2.物理防治  在幼虫发生前,在参地四周挖20~30厘米深,20厘米宽的倒漏斗形沟,发现落入幼虫将其杀死。

      3.药剂防治  在幼虫为害期,喷洒5%顺式氰戊菊酯EC1500倍液,50%辛硫磷EC1000倍液,2.5%敌杀死EC2500~3000倍液或2.5%功夫EC2000倍液。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缺刻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