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体长10~11毫米。触角双栉齿状,雌蛾体长9~10毫米,触角丝状。体色有季节二型,春型(越冬代成虫)为灰褐色;夏型(第1、2代成虫)为杏黄色,但在第二代成虫中,有少数个体表现为春型。前翅前缘略拱,外缘较直,内线为紫棕色,略呈波浪形,内线以内的翅基部色较深,外线为一紫棕色宽带。前翅中室中部有一紫棕色圈,前缘顶角旁有一紫棕色斑,下连外线。后翅中线明显,紫棕色。前后翅反面斑纹全显,且较显紫褐色。
卵:椭圆形,底面略平,长约0.7毫米,宽约0.5毫米,产时为米黄色,渐变为红色,孵化前1~2天变为灰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5毫米,体色为灰黑色。头部黑色;前胸黄色,有2排黑斑,其中一排4个,较小,另一排8个稍大;背线呈灰白色;气门线为桔黄色;腹线为灰白色,气门黑色。胸足黑色,腹足2对,黄色。
蛹:被蛹,纺锤形,长约10~13毫米,初化蛹时为灰绿色,渐变为棕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尾端具臀棘8根。
- 发生规律:
成虫飞翔能力不强,一般飞行距离在10米以内,飞行高度在2米以下。白天一般不飞动,主要栖息在金银花植株中、下部的枝叶上或植株基部的地面上,夜间栖息在植株上部的枝叶上,18时以后开始飞行活动。成虫多在白天羽化,一般在羽化当晚和次日凌晨即能交尾。雌蛾一生交尾1次,个别能交尾2次。雄虫一生能交尾多次。雌蛾不需补充营养,交尾8小时后即能产卵,未交尾的雌蛾也能产卵,但均不能孵化。卵多数产于金银花的叶背和枝条上,也有产卵成团的现象,成虫有弱趋光性,对糖醋液无趋性。将雌蛾腹部末端剪下,用二氯甲烷或95%酒精提取的雌蛾性信息素有明显的性诱效果。成虫寿命,越冬代6~14天,第一代2~5天,第二代5~12天。卵期,第一代13~18天,第二~代8~9天,第三代(越冬代)9~11天。
幼虫共5龄,孵化后即分散觅食,初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3龄幼虫开始蚕食,5龄后进入暴食期。幼虫白天取食,并且多数在早晨或傍晚,夜间很少取食。幼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当其把一棵金银花的叶片全部吃光后,即向四周的植株上转移。在摇动枝叶时,各龄幼虫均能吐丝下垂,5龄幼虫受惊时有假死性。幼虫老熟后即爬到地面,在地面下1~2厘米的表土内及植株基部的枯叶内化蛹。少数在地面或石缝中化蛹。蛹无滞育现象。幼虫期,第一代25~30天,第二代25~31天,第三代(越冬代)41~55天。蛹期8~13天。金银花尺蠖为寡食性害虫,只取食与金银花同科的植物叶片。幼虫一年危害3次,第一代所造成的损失最大,因直接关系到头茬花的产量,第二代较轻,第三代虫口密度最大,受害面积最广,对当年的产量影响虽小,但对第二年的发生影响很大。
金银花尺蠖的天敌,主要有卵寄生的黑卵蜂,幼虫、蛹期寄生的有弧脊姬蜂和啮小蜂。寄生天敌中,以弧脊姬蜂的寄生率较高,一般为10~20%。捕食性天敌有蚂蚁、鸟类等。
-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每2.0~3.3 hm2安装1 个频振式杀虫灯,可以减少成虫数量。
生物防治:在虫情不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可用青虫菌或苏云金杆菌稀释100倍液喷洒,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日平均气温20℃以上时效果良好,气温较低时效果较差。还可使用金令(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20 亿PIB /克悬浮剂(禹州市百灵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750 ml/hm2。另外还可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成虫。
化学防治:在各代幼虫发生期及时喷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金银花尺蠖的大发生。常用的药剂有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4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3000倍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15%茚虫威乳油3500倍液、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为22.5~45.0 g/hm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8~20 g/hm2。应注意在采花前10天停止用药,以减少农药残留,保证药材质量。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和残效期长的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