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原为地黄壳二孢Ascochyta molleriana Wint.。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直径80~135μm,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椭圆形、圆柱形,无色透明,两端钝圆,有一分隔,分隔处稍缢缩。另外,有报道叶点霉Phyllosticta digitalis和茎点霉属Phoma sp.真菌也能侵染地黄叶片,造成典型轮纹状病斑。
- 发生规律:
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繁种田地黄叶片上越冬,在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遇雨水后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雨水流动或气流传播侵染地黄叶片,完成初侵染,在病斑上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后,释放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田间郁闭适于病害的发生为害。从地黄出苗后即有零星病斑出现,直到地黄采挖,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有地黄轮纹病的为害。一般在6月田间出现病株,7月降雨后,病害开始大规模发生,8~9月高温高湿为发病盛期,连续降雨会造成病害的大爆发。不同地黄品种对轮纹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 选择透水性好的砂壤土,整平地块,开挖排水沟,减少田块积水;采用起埂种植,增加地黄田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的湿度;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地黄的抗性;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病残叶集中销毁;繁种田应与地黄田分开,避免成为地黄轮纹病初次侵染的病源。
(2)选用抗病品种 在轮纹病发生为害严重的地区,应种植对轮纹病抗性好的品种如85-5、抗育831、郭里毛和金九等。
(3)药剂防治 选择在6月底或7月初未发病时进行预防,尤其是对下部初侵染叶片进行重点喷雾。雨季时在下雨后进行及时地补喷防治。药剂的选择可使用嘧菌酯、戊唑醇、宁南霉素和代森锰锌等,在发病期交替使用不同药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