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翅展55~60毫米。雄成虫体长26~28毫米,翅展48~58毫米。触角雌雄均为丝状,雄虫触角鞭节71节,先端3节短细;雌虫鞭节73~76节,先端2节短细。胸部毛丛显著,胸前后缘毛丛黑色,中胸盾片前后缘毛丛均为白色,而小盾片毛丛则为黑色。前翅灰褐色,翅面密布许多黑褐色条纹,亚外缘线黑色明显,外横线以内,特别是中室至前缘一带呈黑褐色,这是该种的明显特征,可与其它种类区别。后翅浅灰色,无明显条纹,其反面条纹褐色,中部褐色圆斑明显。雌成虫翅缰11~17根。
卵:近圆形,长1.2毫米,宽0.8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变浅灰色,孵化前暗褐色。卵面有14条放射状纵纹。幼虫:初孵幼虫粉红色,成长后体长40~60毫米,背面紫红色,体侧红黄色。体粗状略扁平,体表疏生黄褐色的刚毛,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前胸 硬皮板灰黄色,两气门之间呈一定数目的不同色彩的斑纹和凹陷。
蛹:体长25~38毫米,棕红色。2~6腹节背面有刺 2列,前列较粗,后列较细。7~9腹节背面有刺1列。具臀棘3对,呈齿状突。
茧:由老熟幼虫化蛹前吐丝缀土构成,长约35毫米,土褐色,呈长圆筒形,略弯曲,末端较尖。
- 发生规律:
两年发生1代,以低、中龄幼虫在植株茎干基部或根内越冬。第二年4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随气温的升高,幼虫不断扩大危害。9~10月份幼虫接近老熟,钻入木质部进行第二次越冬,第三年4月中旬越冬的老熟幼虫开始脱离寄主入土做茧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当晚交配,次日产卵。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孵化期,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孵幼虫危害至10月,在根茎内越冬。卵期13~15天,幼虫期655~662天,预蛹期10~20天,蛹期25~32天,成虫期3~6天。
成虫羽化时间为每日15~21时,羽化时可将半截蛹壳带出地面。羽化后的成虫次日凌晨(0~2时)开始交配,次日晚间产卵。每头雌蛾一生能产卵163~786粒。卵堆产或成排块产于茎基老皮的裂缝内。成虫白天隐藏在花墩中、下部不动,夜间出来活动。趋光性强。成虫在温度较低时寿命较长,反之寿命较短。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老皮下,渐次向下取食,形成弯曲的孔道。3龄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越冬前进入根颈或根内。幼虫有吐丝习性,老熟幼虫爬出茎杆进入植株周围50~60毫米的土中作一长形斜立土窝吐丝做茧,虫体逐渐缩短,不再活动,在茧内化蛹。
-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做好修剪工作,修剪分冬季和7月份两个时间进行。冬季结合整形修剪,连根剪除枯死枝,将剪下的枯枝集中烧毁,以消灭枝条内的幼虫。经过修剪的植株主干明显,枝条分布合理,通风透光,株势由弱变强,可减轻危害。7月份结合金银花绿期修剪,从枯萎部分2节以下剪除带虫枝条。枯死枝干应从基部剪除,以消灭大量幼虫。
物理防治:根据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频振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灯光诱杀需连年进行,方能对虫口的减少起明显作用。
化学防治:在7~9月份幼虫取食期,在距植株根基部10~15厘米处挖穴,50%杀螟松乳油40倍液灌入,然后覆土压实,每棵灌药液100毫升。天气干旱时施药后适当浇水才能很好发挥药效,山区水源缺乏的地方每棵浇2~2.5公斤水即可;或者用螺丝刀沿干基部紧贴根皮向下扎一深8~10厘米的孔,将碾碎的磷化铝丸剂施入孔内,再用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塑料薄膜覆盖,熏蒸幼虫,为一种有效、简便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