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蚜(c)陈君
  • 为害状(c)陈君
    菊小长管蚜
    拉丁名: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
    科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
    分布与危害:

    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又名菊姬长管蚜Macrosiphum saborni,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一种菊科植物专性害虫。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浙江、辽宁、河南、四川、贵州、广东和台湾等地。寄主植物有白术、菊花、艾、野菊等。常在菊花叶、茎上刺吸为害。春天菊花抽芽发叶时,群集为害新芽、新叶,致新叶难以展开,影响茎的伸长和发育;秋季开花时聚集在花梗、花蕾上为害,导致开花不正常。还可招致霉污染病,传播B病毒(CVB)、菊脉斑病毒(CVMV)等病毒病。该虫也是白术的重要害虫,除直接为害白术外,还可传播毒病。

    形态特征:
  • 无翅孤雌蚜:长1.5mm,体呈纺锤形,赭褐色至黑褐色,具光泽。触角比体长,除3节色浅外,余黑色。腹管圆筒形,基部宽有瓦状纹,端部渐细具网状纹,腹管、尾片全为黑色。

    有翅孤雌蚜:长1.7mm,体长卵形,触角第三节次生感觉圈为小圆形突起,1520个,触角长是体长的1.1倍,具2对翅。胸、腹部的斑纹比无翅型明显,腹管圆筒形,尾片圆锥形。尾片上生911根毛。

    若蚜:若蚜胎生时色淡棕,随脱皮次数增加,体色加深直至深红棕色。
    • 发生规律:
  • 1年发生10~11代,南方温暖地区全年为害菊属植物,一般不产生有翅蚜,多以无翅蚜在菊科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4月菊、白术等药用植物发芽后,有翅蚜迁到植株上,产生无翅孤雌蚜,进行繁殖和为害,4~6月为害重。6月以后气温升高,降雨多,蚜量下降;8月后蚜量略有回升;秋季气温下降,开始产生有翅雌蚜,又迁飞到其他菊科植物上越冬。

    • 防治方法:
  • 1.         生物防治  菊小长管蚜天敌有蚜茧蜂、食蚜蝇、瓢虫、草蛉、捕食螨等,田间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发挥天敌控制作用。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对该蚜虫均有较高的毒力,在田间高湿度条件下可喷施孢子液防治。

    2.         物理防治  有翅蚜发生期采用黄板诱杀有翅成蚜。

    3.         化学防治  发生初期及时防治,选用内吸性杀虫剂喷雾防治,可收到很好防效。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变色 畸形 萎焉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