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被害状(c)陈君
  • 成虫(c)陈君
  • 幼虫(c)陈君
    菊天牛
    拉丁名: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分布与危害:  菊天牛Phytoecia rufiventris Gautier又名菊小筒天牛、菊虎、菊髓天牛、菊吸天牛、蛀心虫等,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北等地区。主要为害菊花、紫菀、千叶蓍、白术、茵陈蒿等菊科药用植物。以幼虫蛀害菊花主茎,破坏输导组织。轻则植株生长迟缓,不能正常开花,重则主茎上部枯萎。其成虫喜啃食菊茎尖10cm左右处表皮,并用产卵器呈圈状将茎梢刺伤,致使上部茎梢失水下垂或折断枯死,不能正常生长、开花,甚至整株枯死。菊花受害率一般在20%左右,严重时可达50%以上,产量损失很大。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6~11mm。圆筒形,头、胸和鞘翅黑色,被灰色绒毛,且具密集刻点。触角线状,12节,与体等长,被稀疏灰色和棕色绒毛,下沿具稀疏缨毛。前胸背板刻点粗糙较密,中区有1个较大的略呈卵圆形的三角形红褐色斑纹。红斑内中央前方有一纵形或长卵形区,无点刻,且拱凸。鞘翅刻点较密,绒毛灰白色分布均匀,无斑点。腹部、各腿节(中、后足腿节末端除外)前足胫节除外沿端部及中足、后足胫节基部外沿均呈橘红色。

    卵:长1.6~2.2mm,长椭圆形,两端尖细,淡黄色,表面光滑。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12~18mm,长圆柱形。头黄褐色。前胸背板后部隆起,前区淡黄褐色,背中线乳白色,侧沟深褐色,斜向后缘,近后缘处有鱼鳞状小突起组成的斑。腹部淡黄色,腹部步泡突突出,中沟明显分成左右两叶,第4~7节背部隆起,腹末钝圆。臀节具较密的黄褐色刚毛肛门3裂。

    蛹:长7~10mm,离蛹。淡黄色至黄褐色,中胸、后胸中部有纵沟,第2~7腹节背面具黄褐色刺列。腹末平截,具多根黄褐色刺毛。

    • 发生规律:
  • 1年发生1代,以幼虫、蛹或成虫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其中幼虫占越冬总虫量的近一半,成虫和蛹约各占1/4。成虫翌年4月开始危害,主要取食茎部表皮,被害表皮一般宽为1mm,长15mm5月下旬成虫交尾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茎内危害,逐渐向下方蛀食,89月老熟幼虫在茎内化蛹。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以成虫越冬。极小部分以幼虫越冬,第2年春季化蛹。幼虫历期约90天。卵历期12天左右。

      成虫有假死性。成虫白天活动,以上午9~10时至下午3~4时最盛。成虫产卵时,先将茎梢咬一伤口,将卵产于其中,卵单产,偶见1茎2卵,并在顶芽下10~20mm幼嫩部位用口器啃食皮层,咬成左右两个相近的半圆形伤口,上部茎梢逐渐萎蔫,并易从伤口处折断;幼虫孵化后即在茎内由上而下蛀食,虫粪多留在茎内蛀道中,蛀食至茎基部时从侧面蛀1排粪孔,因此为害后期在寄主根茎部可见虫粪啮屑。蛀食至茎基的幼虫,如尚未发育成熟,则可转移它茎自下而上为害。
    • 防治方法:
  • 1.  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尽量不与菊科植物连作、轮作或间套作。春季分根繁殖菊花时,去除有虫根,选用健壮根种植。在5~7月成虫盛发期,趁早晨露水未干时捕杀成虫,并结合打顶,发现萎蔫茎梢即从折断点下3~7cm处摘除有卵顶梢,集中烧毁。也可在菊地放置糖醋或烂果进行诱杀。清除越冬期有虫老根,减少虫源。

    2. 生物防治  天牛幼虫有赤腹茧蜂、姬蜂、肿腿蜂等多种寄生蜂,田间总寄生率可达40%以上,对菊天牛的虫口数量有一定抑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利用。

    3. 药剂防治  成虫盛发期选用适宜药剂喷施,可有效杀死成虫。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畸形 萎焉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