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7~50mm,除腹面淡黄色,腹背橘黄色斑外,其余均为黑褐色(图12-12c)。触角黄黑相间。复眼黑色。下唇须3节,橘黄色,末节黑褐色尖锐向上伸,足黄褐色。翅呈橘黄褐色。前后翅外缘有黑色波状带,内侧有1~2 列小黑斑,翅中域和基部有多数环形和不规则黑色斑,状如豹纹。前翅背面顶角处有淡黄色斑,余为橘黄褐色。后翅背面有淡黄和橘黄褐色宽带相间,外缘无黑色波状带,其余斑纹同正面。雄虫似雌虫,仅色泽稍淡。
卵:呈圆筒形,直径约1mm,淡黄至黄绿色,表面有纵脊22~24 条。
幼虫:高龄幼虫体长25~30mm,乳白至灰白色。头棕黄色,顶部具多根黑色刚毛,基部有白色毛突。额大部、唇基、触角第1 节白色,单眼区黑色,气门黑色,体有多数毛突和枝刺(图12-12d、e)。枝刺基部棕色,先端白色,具黑毛。腹足趾钩三序中带。
蛹:长16~20mm。白色或淡黄色,有分散成行的黑黄斑点,胸腹部有多个小突起。
在北京1 年2 代,在地黄主产区河南温县1 年4 代。以3 龄和4 龄幼虫在残株卷叶及地表土缝隙中越冬。观察表明,北京地区越冬幼虫4 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取食倒栽的地黄苗,6 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两代的幼虫高峰期分别为7 月中旬和9 月上旬。第2 代为局部世代。在河南温县,越冬幼虫2月开始在育苗地活动为害,4 月间当日平均温度为12℃时,越冬代成虫出现。第1~4 代发生期分别为4~6 月、7~8 月、9~10 月,世代重叠。在北京夏季,各虫态历期分别为卵期7~10 天,幼虫期25~35 天,幼虫共5 龄,每龄龄期平均5~6 天,蛹期7~11 天,完成1代约需2个月。
成虫多在傍晚或清晨交配,交配后约3 天产卵。成虫喜在地黄植株中层叶片背面产卵块。每雌抱卵量为500~600 粒。每卵块数十粒至百余粒(平均103.3粒)卵。低龄幼虫群集为害,虫龄增大后分散为害。同一卵块孵化的幼虫可扩大为害5~8 株地黄植株,多者可达18株。老熟幼虫在寄主叶背或杂草茎秆上化蛹。在河南地黄产区,春地黄受害前重后轻,晚地黄受害前轻后重。
1. 农业防治 彻底清园,销毁或深埋处理残株;忌连作,最好与玉米间套作,可减轻地黄狼蛱蝶为害;如虫口较少,可人工摘除卵块或群集的幼虫,不必喷药防治。
2. 化学防治 适时防治春地黄上害虫,可减轻晚地黄受害程度。选用BT 等适宜药剂田间喷雾,在幼虫低龄期,可点、片挑治,不必全田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