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干锈病1(c)丁万隆
  • 射干锈病2(c)丁万隆
  • 射干锈病3(c)丁万隆
  • 射干锈病4(c)丁万隆
  • 射干锈病5(c)丁万隆
  • 射干锈病6(c)丁万隆
    射干锈病
    危害部位:
    被害状:
    分布与危害:病菌主要侵染射干叶片,在幼苗和成株期均有发生。发病初期,老叶片或嫩茎上产生微隆起的疮斑,不规则散生,破裂后,散出橙黄色或锈色粉末,为病菌的夏孢子,后期病部出现黑色粉末状物,为病菌的冬孢子。发病后叶片干枯脱落,严重时全株死亡。
    病原:
  • 病原为射干柄锈菌Puccinia belamcandae Dietel,属于担子菌门、锈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圆形或矩圆形,散生或聚生,长期被表皮覆盖或晚期裸露,略呈粉状,栗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大小2738μm×2030μm,壁厚为2.54(~5μm,淡黄褐色至肉桂褐色,有刺,芽孔35个散生偶见腰生。冬孢子为棍棒形或矩圆形,大小3560μm×1623μm,壁栗褐色,顶端达13μm,柄长达58μm,不脱落。病菌冬孢子在我国未曾发现。
    • 发生规律:
  • 病菌以冬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或黏附于种子上越冬。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引起初侵染。夏孢子在温暖地区也可以越冬,通过风雨传播反复侵染。东北地区6月上中旬始发,78月温度升高、雨量较大,病害迅速蔓延,尤其是叶面结露及叶面上的水滴是锈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为15241030均可萌发,以1622最适。日均温25,相对湿度85%潜育期约10天。气温20以上,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易流行,连作地发病重。
    • 防治方法:
  • 1)加强田间管理  幼苗成活后,勤锄草松土,并适当培土。施足腐熟有机肥,适当増施磷、钾肥,合理浇水,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秋季注意清园,彻底清除病残体,降低越冬菌源基数。

    3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叶面及茎基部喷洒,7101次,连喷23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的病害
    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