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虫©陈君
    豆荚螟
    拉丁名:Etiella zinckenella
    科属:鳞翅目Lepidoptera 螟蛾科Pyralidae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 又称豆荚斑螟,俗称豆蛀虫,豆瓣虫等,属鳞翅目Lepidoptera 螟蛾科Pyralidae。我国南自广东,北至东北南部都有分布。寄主有60 多种豆科植物,其中包括黄芪和白扁豆等药用植物。幼虫钻入荚内蛀食种子,将种粒吃成残缺,或大部分被食,荚内充满虫粪,引起霉烂。据山西调查,黄芪留种田受豆荚螟为害普遍严重,一般种子被害率为45%左右,严重时可达85%,直接影响黄芪的留种和生产。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体灰褐色。下唇须长,向前伸出。前翅狭长,灰褐色,杂有深褐色和黄白色鳞片。前缘自肩角到翅尖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1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雄蛾触角基部有灰白色毛丛。
      卵:椭圆形,长0.5~0.8mm。卵壳表面密布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近孵化时变为灰褐色。
      幼虫:体长14~18mm。初孵幼虫淡黄色,以后背部变为灰绿直至紫红色,胸部两侧及腹面青绿色。末龄幼虫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及气门下线均明显,腹足趾钩为双序环形。
      蛹:长9~10mm,初为绿色,后呈黄褐色,触角和翅芽长达第五腹节后缘,腹末钝圆,有6根钩状臀刺。
    • 发生规律:
  •   豆荚螟发生代数随地区和当年气候变化而异。在广东、广西等地1 年7~8 代,长江流域各地1 年4~5 代,在山东、陕西、辽宁南部1 年2~3 代。各地均以老热幼虫或少数蛹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cm 深处茧内越冬。4~5 代发生区,越冬幼虫次年4 月上中旬化蛹,4 月下旬至5 月中旬成虫陆续羽化出土。1~5 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第1 代6 月上旬至7 月上旬,第2 代7 月上旬至7 月下旬,第3 代7 月下旬至8 月下旬,第4 代9 月上旬至10 月中旬,第5代9月下旬至10 月下旬。10 月下旬幼虫开始入土结茧越冬。黄芪开花结荚期在7~8 月,因此受2~3 代豆荚螟为害较重。
    • 防治方法:
  •   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种植,避免与大豆、紫云英、苕子等连作或套种;调整播种期,使其开花、幼荚期避开豆荚螟成虫盛发期,以减少花、荚上的卵量;豆荚螟入土化蛹期,结合灌溉杀死初化蛹。
      2.化学防治 成虫盛发期至幼虫孵化盛期之前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防治。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缺刻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