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草胭脂蚧
- 拉丁名:Porphyrophora sophorae
- 科属:半翅目Hemiptera绵蚧科Margarodidae
- 危害植物:甘草
- 危害部位:根
- 分布与危害: 甘草胭脂蚧Porphyrophora sophorae Archangelskaya异名宁夏胭珠蚧Porphyrophora ningxiang Yang,新疆胭珠蚧Porphyrophora xinjiangana Yang ,属半翅目Hemiptera绵蚧科Margarodidae,是甘草根部一种刺吸式害虫。在我国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野生甘草和人工栽培甘草上常见。寄主植物有甘草、花棒、野决明、苦豆子、黄花棘豆等。该虫以若虫形成珠体,聚集在甘草根茎部,取食汁液,造成植株根部糜烂干枯,危害程度随甘草种植年限逐年加重,常造成死株,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为甘草生产一大灾害。
- 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2.5cm,暗紫红色。触角8节,第2节及第6、第7节较小,其余各节较长,密生刺毛。复眼大,两侧各有1突起。无喙。胸部膨大呈球形。腹部瘦细,第8节常分泌一簇直而长的蜡丝,拖在体后如长尾,超过体长1~2倍。交配器短,勾状,生在腹端下方。各足腿节粗壮,前足胫节较中足、后足胫节粗而短,跗节1节,爪钩尖细。前翅发达,膜质,翅痣红色,长脉3条不明显;后翅退化为平衡棍,红色,呈刀形,外端有一尖钩。
卵:长0.6cm,狭长圆形,胭脂红色。
若虫:初龄体长0.7cm,紫红色。触角6节。头顶有2个暗色斑,腹端有2根长弯毛。蛛体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8cm,紫色、蓝灰色、黑紫色或紫红色,成熟时表面可看到2对白色小点(胸气门)和丝状的喙,一般体表常黏附一厚层土粒。
蛹:裸蛹,长2.5cm,紫红色。
-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2. 农业防治 4月初至8月中旬,在种植甘草之前清除田间及埂边地表30cm以下野生甘草;对当年生甘草,适时早播,加强水、肥及田间管理,促进甘草健壮早发,增强抗虫力;对多年生甘草,于6月深耕重耙,可机械杀伤蚧体;对已经形成甘草胭珠蚧珠体的区域,及时采挖甘草,清除虫源;
3. 物理防治 成虫盛发期,田间设置杀虫灯、糖醋盆诱杀成虫,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化学防治 对移栽苗采用内吸性杀虫剂蘸根杀虫;若虫初龄期和成虫羽化盛期,选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分别进行土壤施药和植株喷药防治。若监测到甘草胭珠蚧若虫,于10月初清除地表植株后,选用颗粒杀虫剂撒施后耙地5cm,然后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