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虫(c)陈君
  • 卵(c)陈宏灏
  • 为害状(c)刘赛
  • 幼虫(c)刘赛
    跗粗角萤叶甲
    拉丁名:Diorhabda tarsalis eWeis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ysomelidae
    分布与危害:        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ysomelidae。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国内分布于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甘草分布区。专食性危害,成虫、幼虫均可取食甘草新鲜叶片的叶表组织和叶肉,被害处呈浅灰色,痕迹不一,叶片被钻孔钻洞,叶片面积缩小,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制约了甘草的正常生长。严重者被咀嚼取食只剩呈网状的叶脉,有的甘草只剩茎秆,呈黑色秃茎,造成甘草生长量下降而大幅度减产。
    形态特征:
  •         成虫:初羽化雌雄个体相差不大,黄褐色,触角11节,着生白色微毛,复眼黑褐色,头顶密布刻点,有中沟和1个三角形或方形黑斑;前胸背板刻点较粗且稀;中线有1黑色纵斑。
            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背部黑褐色,腹部色较浅,二龄幼虫体色不一,有黑灰色、浅黄色,老熟幼虫黄色。老熟幼虫额基两侧各有1黑褐色小斑;前胸盾板黄褐色,生有白丛毛;中后胸两侧各有黑色弯纹,背中线黑褐色,体侧毛斑突出,气孔黑色,胸足黄褐色。

    • 发生规律:
  •         1年发生2~3代,以末代成虫在枯枝烂叶或浅土层中越冬。4月下旬至5月初,越冬成虫出土交尾产卵,5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老熟幼虫做土茧化蛹,6月中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7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危害严重。一生多次交尾多次产卵。各虫态在23℃~30℃存活率较高,25℃世代存活率最高,当温度低于23℃或高于30℃时,存活率逐渐下降。雌虫产卵量在25℃~27℃最高,而且温度越高,产卵时期越早,产卵期越短,15℃该虫不产卵。在18℃~36℃,成虫寿命整体上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5℃~36℃,该虫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符合Logstici模型;25℃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33℃内禀增长力最高,一龄幼虫期是影响该虫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
    • 防治方法:
  •         1. 农业防治  通过中耕晒土、灌水等措施影响甘草萤叶甲产卵、化蛹及越冬。
            2. 药剂防治  5月初,越冬代成虫出土期,选用适宜药剂喷雾防治,间隔5天连续防治2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缺刻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