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害状(c)陈君
    甘草豆象
    拉丁名:Bruchidius ptilinoides Faharaeus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甘草豆象Bruchidius ptilinoides Faharaeus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主要为害甘草的叶片、豆荚和种子。分布我国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成虫为害叶片,影响甘草的经济产量,孵化后的幼虫蛀入豆粒内取食为害,造成豆粒空壳,严重者田间为害数量占受害甘草种子的87.5%,对甘草种子繁殖田是一种毁灭性的损害。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2.5~3.0mm,宽1.5~1.8mm;卵圆形,头、胸及腹部黑色,触角、鞘翅和足浅褐色,头布刻点,被淡棕色毛。体表密覆淡黄色或白色短毛。复眼黑褐色,向两侧突出,触角宽短,11节,锯齿状,不到鞘翅基部。前胸背板三角形,有均匀刻点及浓密淡棕色毛,后缘与鞘翅等宽,后端中部向后呈弧形突出,此处细毛白色。鞘翅缝、基部及肩部黑色,其余为黄褐色,翅面有刻点10行。各足跗节末黑色,后足后胫节内缘端部有1个长齿;雄虫臀板窄长,雌虫臀板宽圆。腹部背板,雌虫膜质,淡色,雄虫骨化呈黑色。
            卵:椭圆形,一头略尖,长0.2mm,宽0.1mm。
            幼虫:体长1.5~2.6mm,黄色,头部褐色,口器黑褐色,胸部较粗壮,有微小胸足3对,腹面有微毛,常卷曲成半圆形。卵椭圆形,一头略尖,长0.2mm,宽0.1mm。初孵幼虫浅白色半透明,后随龄期增大逐渐变为白色,老熟幼虫肥胖,体长3mm,宽2.7mm,头小呈黑褐色,胸膨大。
            蛹:黄色,长2.8~3.1mm。

    • 发生规律:
  •         在宁夏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贮藏的甘草种子或田间甘草秧上的荚果内越冬。翌年4月化蛹,蛹期8~9天;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上旬达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甘草开花,6月上中旬甘草嫩豆荚形成,成虫开始交尾产卵,卵产于豆荚表皮,卵期15天;6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该虫发生不整齐,当年7月至翌年3月种子内都有幼虫。7月初为幼虫始见期,开始为害种子,7月下旬开始有少量豆象成虫羽化,并交尾产卵于生育期较晚的嫩豆荚上,9月下旬幼虫随种子入仓库或留在田间荚果内,以幼虫在豆粒内越冬。
            甘草豆象是甘草专食性害虫。成虫喜阳光,具飞翔能力,白天和晚上都能活动,取食叶片,造成空洞或缺刻。成虫在花和幼荚上产卵期较长。每荚产卵3~5粒。幼虫喜欢阴湿的环境条件,以蛀食嫩粒种子获取营养,初孵幼虫的蛀入孔很小,在豆荚表面留有针尖状的褐色小点,随幼虫的取食为害,豆粒表面褐色扩散至整个豆粒,一粒种子内只生活一头幼虫,并随种子入仓库或留在田间荚果内越冬。第2年春天,老熟幼虫在种子内化蛹,化蛹时幼虫老熟时将豆粒咬一圆孔,并将排泄物排出孔外,成虫羽化时咬破羽化孔钻出种皮飞出。成虫寿命长,5~9月田间均有成虫发生。该虫在潮湿、密度大的条件下为害重,干旱条件下为害较轻。

    • 防治方法:
  •         1. 农业防治  秋季彻底割取种植园内及其周围野生的甘草豆荚,清洁田园;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果豆荚脱粒后,发现有该虫为害,筛出带虫种子或用磷化铝熏蒸,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2. 化学防治  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及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孵化期为甘草豆象适宜防治期,选择适宜药剂喷雾防治。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 桃蚜
    • 危害植物:板蓝根
    被害状相似<缺刻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