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灰白色,长0.3mm;
幼虫:蛆状,圆筒形,老熟时体长2.9~3.5mm。初孵幼虫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头小,前端可见黑色能伸缩的口钩。前气门呈叉状,向前方伸出。后气门位于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极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
蛹:围蛹,壳坚硬,长2.5mm,长扁椭圆形,初期为黄色后变为黑褐色,前、后气门均长于突起上。体13节,第13节背面中央有黑褐色纵沟。
- 发生规律:
成虫白天活动,吸食糖蜜和叶片汁液补充营养并交配产卵。夜间静伏隐蔽,在气温较高的晴天晚上或微雨后仍可爬行或飞翔。灯下可诱到成虫,成虫羽化后经36~48小时即交尾,交尾后1天就可以产卵。将卵产在嫩叶背面边缘的叶肉里,产卵处叶面呈灰白色的小斑痕。卵散产,每处1粒。成虫喜欢在高大茂密植株上产卵,单雌可产卵45~98粒。成虫对甜汁有趋性,寿命7~22天。卵期5~11天。幼虫从卵孵化后,从叶缘开始向内潜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灰白色弯曲虫道。随着虫体增大,虫道逐渐加宽。幼虫共3龄,幼虫期5~14天。将近化蛹时幼虫在虫道的末端钻破表皮,使蛹的前气门与外相通,蛹期8~12天,成虫羽化后从该孔出孔。豌豆潜叶蝇喜欢选择高大茂密的植株产卵,夏季高温时该虫多在生长于阴凉地方杂草或者在其他寄主上繁殖度夏。
- 防治方法:
2. 生物防治 豌豆潜叶蝇的天敌已发现有1种茧蜂和4种小蜂,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
3. 化学防治 在豌豆潜叶蝇发生量大时,可进行化学防治。利用成虫性喜甜食的习性,在成虫羽化盛期,喷施诱杀剂(用3%红糖液或甘薯或胡萝卜煮液为诱饵,加药剂);在成虫发生高峰期用药剂熏杀成虫。在豌豆潜叶蝇发生初期喷药防治,在上午8~11时,沿植株从上往下喷,喷到叶片正面。在危害高峰期每隔5天左右,连续喷药2~3次。第一次用药在始见幼虫危害时,连续2次喷药,以后可隔7~10天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