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
卵:近圆形,乳白色变乳黄色。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5mm,头黑色,体灰蓝色或灰黑色,体上多皱褶,且密布颗粒状突起。
蛹:黄白色。
- 发生规律:
春季成虫羽化后先在野生寄主植物上活动,6月转移到黄芩植株上为害。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交尾后1~2天产卵,2~4天产卵最多,单雌最多可产120粒卵,卵主要集中于黄芩果荚背面。卵期春秋季11~14天,夏季6~9天,幼虫期10~20天,最长36天。幼虫共5龄,在早晨和傍晚活动取食最盛,5龄幼虫食量最大。幼虫有假死现象,受惊后卷缩成团。幼虫孵化后从果荚背面的夹缝处钻入果荚内蛀食黄芩种子,蛀空后转入其他果荚继续为害;高龄幼虫常在黄芩叶片上栖息,取食时从果荚正面蛀入内部取食种子。1头幼虫可蛀害果荚6~10个。受害果荚逐渐变黑,一般正面留有圆孔。幼虫老熟后在浅层土壤(1~3cm)中做茧化蛹,蛹期7~10天。成虫飞翔力较强,白天活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高峰不同,5~6月和9月活动高峰期多为上午8:30~17:00;7~8月气温较高时活动高峰期为上午7~9时和下午4~6时,中午高温时静伏于黄芩的下位叶片。
- 防治方法:
2. 物理防治 利用幼虫假死性,振落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