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豆芫菁(c)陈君
  • 西北豆芫菁(c)陈君
    西北豆芫菁
    拉丁名:Epicauta sibirica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西北豆芫菁Epicauta sibirica Reitter又名中华豆芫菁,属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国内分布东北三省、蒙古、河北、宁夏、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台湾等地。成虫取食黄芪叶片、花序和嫩荚,当虫口密度大时,几天内将植株吃成光杆。
    形态特征:
  •         成虫:体长14~25mm,体黑色。头部后方两侧为红色,额中央两复眼间有1长形红斑。触角基部内侧有1个黑色光亮的瘤状突起。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央有1条由白短毛组成的纵纹。鞘翅的周缘均镶有白毛。胸、腹部的腹面两侧和各腹节后缘亦被白毛。前足股节和胫节背面密被灰色白短毛,中足、后足灰毛稀疏。
            卵:长椭圆形,长3mm,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幼虫:各龄幼虫形态不一。1龄幼虫衣鱼型,口器发达,3对胸足长而且大,末端具3爪,腹末有l对长的尾须。2~4龄为蛴螬型,胸足缩短,无爪和须。5龄幼虫足呈乳突状,6龄幼虫又似蛴螬,体乳白色,头部褐色。
            蛹:裸蛹。灰黄色。

    • 发生规律:
  •         在河南1年发生1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发育为6龄幼虫,老熟后化蛹。成虫5月至8月陆续发生。以7~8月发生数量最多,取食为害最盛。每平方米虫口密度可达20余头。成虫有群集取食的习性,并有假死性,受惊时坠落地面,或迅速散开。成虫羽化后取食数日即可交配产卵。
            卵产于土中。初孵幼虫活泼,在土中搜寻蝗虫卵为食,取食后蜕皮进入2龄幼虫,变为蛴螬型,行动迟缓,再经2次蜕皮后幼虫离开食料深入土中,转变为胸足更加退化的假蛹型幼虫进入越冬状态。中国芫菁种群发生以山坡地虫口密度最大。

    • 防治方法:
  •         1.农业防治  种植黄芪应远离山坡荒地,避开虫源,以防芫菁成虫迁入为害。成虫发生期,利用成虫群集取食的习性,可进行人工捕杀,但要避免皮肤接触虫体。
            2.化学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选用合规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 桃蚜
    • 危害植物:板蓝根
    被害状相似<缺刻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