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参白绢病(c)丁万隆
    丹参白绢病
    分布与危害:丹参感病后从近地面的根茎处开始发病,逐渐向地上部和地下部蔓延。病部皮层呈水渍状变褐坏死,最后腐烂,其上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呈放射状蔓延,常蔓延至病部附近土面上;发病中后期,在白色菌丝层中形成黄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严重时腐烂成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全株死亡。
    病原:
  • 病原菌是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菌目、小核菌属。病原菌菌丝体白色丝绢状,菌核球形,初为白色,逐渐加深呈茶褐色,油菜籽粒大小。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担子,寄主范围很广,能寄生包括丹参在内的200多种植物。

    • 发生规律:
  • 丹参白绢病为土传病害。病菌以菌核、菌丝体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植株引起发病。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病株和土表的菌丝体可以通过主动生长侵染邻近植株。菌核形成后,不经过休眠就可萌发进行再侵染。菌核在高温高湿下很易萌发,菌核随土壤水流和耕作在田间近距离扩展蔓延。丹参整个生长季节均有白绢病发生,69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田间湿度大、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重,酸性砂质土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丹参白绢病在我国丹参产地均有发生,严重发生年份造成丹参产量大幅度下降。

    • 防治方法:
  • 1)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无病地种植,病地实行轮作;采用深沟高厢栽培,防止田间积水;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井冈霉素或木霉制剂等处理病穴土壤和邻近植株。

    2)种子和种根消毒  播种前,选择新鲜、饱满、成熟度一致的无病种子在2530温水中浸种24小时,然后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6小时。种根栽种前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35分钟,捞出晾干后栽种。

    3)药剂防治  整地前,育苗地和栽培地每亩撒施1.5kg哈茨木霉菌;发病初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粉锈宁2000倍液等药液浇灌病株茎基部,7101次,连续灌2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腐烂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