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芪种子小蜂(c)陈君
  • 黄芪种子小蜂为害状(c)刘赛2
  • 黄芪种子小蜂成虫(c)刘赛
  • 黄芪种子小蜂幼虫(c)刘赛
    黄芪种子小蜂
    拉丁名:Bruchophagus spp
    科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黄芪籽蜂为5种广肩蜂科种子广肩小蜂属Bruchophagus的混合群体,为5个独立的物种,它们是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angchei、内蒙黄芪籽蜂B. mongholicus、北京黄芪籽蜂B. beijingensis、圆腹黄芪籽蜂B. ciriventrious和拟京黄芪籽蜂B. pseudobeijingensis。其中内蒙黄芪小蜂和黄芪种子小蜂分别为内蒙和北京两地的优势种。雌虫用产卵器刺入种夹内产卵,幼虫为害黄芪嫩子,仅留种皮,严重影响黄芪种子及药材的生产。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angchei Fan et Yang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仅分布于北京,寄主植物为蒙古黄芪、达乌里黄芪、东北黄芪和直立黄芪,取食黄芪种子危害。
    形态特征:
  •         雌虫体黑色,长2.40~3.00mm,翅基片黄色。身体除附肢外黑色,腹部背面隆起呈半球形,腹末背板和产卵鞘略上翘,第一腹背板与体轴几乎垂直,头胸总长大于腹长,前翅缘脉、痣脉和后缘脉长度比为6:7.5:9,翅上有云斑,胸腹节中部平坦可见纵横交错的粗状脊网花纹,近侧缘有不规则形大网眼。
            雄虫体长1.8~2.3mm,身体除附肢外黑色,腹部背面隆起呈半球形,第一腹背板与体轴夹角60°,头胸总长大于腹长,腹柄长宽比为2:1。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器向后平伸,第一腹背板和体轴呈45°,前翅翅脉无云斑。雄性腹部小圆筒形。

    • 发生规律:
  •         黄芪种子小蜂成虫产卵于种皮下,幼虫孵化后蛀食种子,将种肉吃光,仅留种皮,幼虫在其中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种皮和种荚后脱出,并留有直径1.5mm的羽化孔。一粒种子里只有一头幼虫。一头幼虫只为害一粒种子,未发现转移其他种子危害的情况。成虫羽化后可很快进行交尾,在田间访花吸蜜补充营养。成虫寿命较长,可达1~2个月。幼虫在种子里有滞育越冬的习性。诱导滞育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种子湿度大小,幼虫成熟期,如被害种子湿度大,未老熟干硬,可诱导幼虫滞育。如种子较干,则幼虫在其中化蛹,羽化出成虫。各代小蜂均可能有滞育越冬的幼虫。
            在北京,黄芪种子小蜂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在蒙黄芪上出现,6月上旬为高峰期,第一代幼虫于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直种子成熟季节,大量成虫从田间或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出来。除少量幼虫在蒙黄芪种子里滞育越冬外,大量成虫转移到其他晚寄主如东北黄芪等植物上产卵为害,可继续发育1~2代后以幼虫在晚寄主植物种子里滞育越冬。在内蒙古,黄芪种子小蜂发生规律除时间比北京推迟约1个月外,其他情况相似。

    • 防治方法:
  •         1. 农业防治  注意清除杂草和冬季清洁田园;做好种子清选,清除有虫籽,减少小蜂传播;选用抗虫品种种植。
            2. 化学防治  盛花期及青果期分别喷施合规化学农药一次,种子采收前喷化学农药一次,以杀灭大量羽化的籽蜂成虫。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 桃蚜
    • 危害植物:板蓝根
    被害状相似<缺刻 畸形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