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不同地区丹参根腐病的病原菌类群存在差异,但均为镰刀菌属真菌。叶鹏盛报道四川丹参根腐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Sacc.,其分生孢子以大分生孢子为主,孢子镰刀状,微弯,较短宽,3~5个隔膜,大小25~36μm×4.5~6μm,易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蓝色粘孢团;小分生孢子数量稀少,椭圆形或近卵形,无隔或1个隔膜,大小10~18μm×3~5μm;厚壁孢子多间生,单生或2个串生于菌丝或大分生孢子内。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种根及未腐熟带菌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毛和根部的伤口侵入植株根系引起发病。病原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随水流和地下害虫传播,进行再侵染。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9月是病害发生高峰期。高温多雨、排水不畅、土壤黏重有利于病害发生,地下害虫及线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连作地发病重。丹参根腐病在四川、河北、安徽、山东、陕西等丹参主产区均有发生,一般重病地发病率可达50%以上,为害后对产量影响严重。
-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无病地种植,病地实行轮作;采用深沟高厢栽培,防止田间积水;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拔除病株,用生石灰处理后深埋,并用恶霉灵或木霉制剂等处理病穴土壤和邻近植株。
(2)种根消毒 栽种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3~5分钟,捞出晾干后栽种。
(3)药剂防治 整地前,育苗地和栽培地每亩撒施1~1.5kg哈茨木霉菌;发病初期,用枯草芽孢杆菌100亿个/L的菌悬液、99%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药剂灌窝,10~15天1次,连续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