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尺蠖(c)陈君
    桑尺蠖
    拉丁名:Phthonandria atrilineata
    科属:鳞翅目Lepidotpera尺蛾科Geometridae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 Butler,又称桑痕尺蛾、桑搭、造桥虫、树丁子、剥芽虫、寸寸丁等,属鳞翅目Lepidotpera尺蛾科Geometridae。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国内分布于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台湾、湖北、福建、河南、河北、重庆、辽宁、吉林、陕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寄主为桑树。桑尺蠖是一种以幼虫危害冬芽及萌发后的嫩芽嫩叶的重要害虫之一。以春季、秋季危害最重。近年来,桑园桑尺蠖发生量逐年增加,危害猖獗,发生严重地方桑叶生产,损失率达15%以上,给桑树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形态特征:
  •         成虫:体色灰黑,体形雌蛾略大于雄蛾,体长分别为18~20mm和16~18mm。复眼球形,黑色。触角栉齿状,雌蛾触角较雄蛾短,体和翅都是灰褐色,前翅外缘呈不规则齿状,有灰褐色缘毛,中央有两条黑色曲折的横线。后翅外缘呈齿状,有灰褐色缘毛。前后翅上均散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横纹。足暗褐,中胫节有1对小刺,后胫节有2对。
            卵:扁平椭圆形,中央略凹,大小0.8mm×0.5mm。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变为暗紫色。未受精卵,产出时呈黄色。
            小黑点,排成1横排。腹足2对,着生在第6、第9腹节上。头、胸、翅芽和足上有粗糙不规则皱纹,第1~8腹节有许多刻点,臀棘略呈三角形,上生8根钩刺,中间2根最长,尖端向左右两侧弯曲。
            蛹:圆筒形,长17~22mm,紫褐色,具粗糙不规则的皱纹,臀棘略呈三角形,茧浅褐色,茧层疏薄。

    • 发生规律:
  •         在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1年发生4代,幼虫5个龄期。以第4代幼虫潜入树隙或平伏枝上越冬。次年4月之交开始活动,剥食桑芽,桑展叶后为害桑叶,再脱3次皮后化蛹。蛹期9~20天。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旬产卵,下旬孵化,以后各代分别于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出现幼虫,11月上旬开始蛰伏越冬。卵产在枝顶端嫩叶背面,且大多群集一处。一般每只雌蛾产卵600粒左右,多者达千余粒。卵期5~9天。幼龄幼虫日夜为害,以夜间及凌晨取食最盛,日中多静止于枝上荫处,有的平伏,有的吐丝下垂,腹足、尾足紧夹枝条,虫体斜立似枯枝状,不易觉察。生长季节幼虫期25~30天,越冬幼虫约220天。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12~18小时即交尾,以夜间24时后最盛。交尾约1小时左右,翌日开始产卵。产卵期一般2~4天,也有长达9~15天的。初孵幼虫具有群集性,往往先群体食害下表皮及绿色组织,被害叶面呈现透明斑点。长大后再分散沿叶缘向内啃食成大缺刻或全叶吃光,并排粪污染桑叶。
    • 防治方法:
  •         1. 农业防治  结合桑园秋冬管理,清除桑园残叶、落叶并集中处理,降低桑尺蠖的越冬基数。冬天用石灰泥浆填塞老桑树的树缝裂隙,阻止入内越冬的桑尺蠖幼虫外出。结合桑园管理,早春桑芽萌动阶段及时捕捉桑尺蠖越冬幼虫,随见随捉减少虫口密度。越冬前把稻或麦草捆在枝条上形成草束结,以诱集幼虫入内蛰伏,翌年早春在桑尺蠖幼虫未活动前解下束草,带出桑园集中处理。
            2. 物理防治  利用桑尺蠖成虫的趋光性,安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  桑尺蠖的天敌昆虫有桑尺蠖脊茧蜂、桑尺蠖绒茧蜂、桑尺蠖黑卵蜂等。当发现桑枝上有倒挂、变黑、硬化的桑尺蠖幼虫时,要加以保护,让寄生蜂繁殖寄生,以提高寄生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桑树上设点悬挂将要羽化出蜂的寄主,或在桑尺蠖发生严重的桑园中间,一次性放置即将出蜂的蜂源寄主,让其自然羽化飞出,可有效地控制桑尺蠖的危害。
            4. 化学防治  在幼虫发生高峰期选择适宜药剂田间喷雾防治,药剂选择和施药时间需考虑天敌的发生情况,最大限度保护天敌资源。防治重点为越冬代与第3代幼虫。

  • 危害部位相似< >的虫害
    被害状相似<缺刻 >的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