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原为甘草单胞锈菌Uromyces glycyrrhizae Magn.,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单胞锈菌属真菌。夏孢子球形或近球形,色淡,表面有小刺,直径18~28μm。夏孢子发生于甘草叶背面,孢子堆紧密,单胞,圆形,有柄不明显,1~2个芽孔,表面有突瘤,颜色淡褐色。冬孢子发生于甘草叶背面,孢子堆之间疏松,冬孢子单胞,大小18~30μm×4~20μm,圆形近椭圆,有短柄很明显,易脱落。担孢子由担子产生,担子有隔,担子末端侧面产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性子器产生于甘草叶背面,圆形,埋于表皮细胞下,受精丝管状,伸出表皮并分泌蜜露,最终黏结成喙状,性子器初为无色后变为棕红色,性孢子椭圆形,无色。锈孢子发生于性子器群中,圆形,成串。
- 发生规律:
病菌为单主寄生锈菌,以菌丝及冬孢子在植株根、根状茎和地上部枯枝上越冬,翌春产生夏孢子。栽培甘草发病率高于野生甘草。如上年秋季多雨,翌年春天气温回升较快则有利其发生。两年生栽培甘草夏孢子病株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病株率10%左右;6月下旬为发病株死亡盛期,死亡率达90%以上。冬孢子病株发生盛期为7月中旬。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不同种甘草、不同种源地的同一种甘草混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甘草锈病的流行。早春夏孢子堆未破裂前及时拔除病株;8月初刈割甘草地上部分作为饲料,可以有效减少翌年菌源;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
(2)药剂防治 分别在5月上旬和8月中旬两次病害发生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醚菌酯225g/hm2,苯醚甲环唑180g/hm2,三唑酮60g/hm2连续叶面喷雾处理2次,间隔7天,药液量450L/hm2。喷雾应在天气晴朗、无风的傍晚进行,交替使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