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原为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b.,为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蔓茎丝状,黄色至枯黄色,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花小、黄白色,簇生松散,无柄,成伞形花序;花冠钟形,5裂,呈杯状;苞叶2片;共萼长卵形,5裂;雄蕊5枚,花药长卵形,与花丝等长;雌蕊长约超过子房之半。子房2室,每室2胚珠,构成含4粒种子的蒴果;蒴果黄褐色,扁球形,表面粗糙;种子少,淡褐色,表面粗糙,只有胚而无子叶和胚根。
- 发生规律:
菟丝子种子是主要传播来源。落在田间或混杂在种子内的菟丝子种子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翌年菟丝子种子随寄主的生长而萌发,种胚一端形成细丝状幼芽,并以粗根棒状部分固定在土壤上;另一端脱离种壳形成丝状菟丝,在空中旋转,遇适当寄主缠绕其上,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害主后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和寄主的导管和筛管连接,吸取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菟丝子种子边成熟边脱落,在田间不断形成侵染源。再生力极强,寄主范围广,可为害多种大田作物和药用植物,还是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
- 防治方法:
(1)结合深翻土地,将菟丝子种子深埋,或实行水旱轮作;发现菟丝子为害及早清除,防止扩展和产生种子。
(2)施用经过高温腐熟的厩肥或粪肥,避免将菟丝子种子带入田间;菟丝子开花结实前结合除草割除其植株,集中烧毁或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