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药褐斑病(c)丁万隆
    山药褐斑病
    危害部位:
    分布与危害: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柄、茎蔓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的边缘。同时,在叶面长出无数白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枯死。叶柄及茎蔓亦受害。

    病原:
  • 病原为薯蓣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Ito,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柱盘孢属真菌。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直径144480μm。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无色至浅色,单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弯,大小1729μm×33.5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正直或微弯,23个隔膜,大小2867μm×23μm

    • 发生规律:
  •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播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上的病菌就会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在植株的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形成初次侵染。当病原菌侵入茎叶后,菌丝在茎叶组织中细胞间生长,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会突破茎叶的表皮,当遇到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经过12天的潜伏,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再次侵染,导致病害快速蔓延。氮肥过多时容易发病。不同山药品种对褐斑病抗性存在差异。

    • 防治方法:
  • 1)农业防治  选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地块种植,要深翻地,精细整地。实行轮作,避免连作。清洁田园,扫除枯叶残叶,减少越冬菌源。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

    2)化学防治  6月初开始,每隔7101次喷洒11200波尔多液,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80%代森锰锌6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 危害部位相似< >的病害
    被害状相似<坏死 >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