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
病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真菌。分生胞子盘,圆盘形,直径36~40μm。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棍棒形,顶端钝圆或稍尖,大小4.8~14.7μm×2.5~4.9μm,有时长达20μm。刚毛在后期形成,暗褐色,顶端色淡,偶有隔膜,大小16.3~51.6μm×3~6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圆筒形,大小12~19μm×4~6μm,内含颗粒体。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组织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是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传播,一般靠近地面的叶片先发病。昆虫及农具携带的病菌,都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从山药的伤口处侵染。病害发生后,在山药组织上会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再次侵染的病原,以发病单株为中心,随风雨传播和农事操作完成再次侵染。一般于6月初田间出现零星病斑,前期病情发展缓慢,7月中旬雨季来临后进入盛发期,7~8月的降雨量是病害流行的决定因子,连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没有进行支架管理的山药田,田间环境郁闭,降雨后易形成局部的高温高湿小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夏季多雨年份,适合该病害的发生为害,给山药生产带来严重减产。地上茎蔓进行支架管理的田块,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发病晚,发病轻。
- 防治方法:
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和郁闭的田间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生产上应采用控制田间小气候的栽培方法,辅以药剂防治对山药炭疽病进行综合防治。
(1)栽培防治 采用支架栽培,加强通风透光,有利于雨季及时排水;山药收获后,集中清除田间病残体,消灭初侵染源。
(2)药剂防治 零星发病时用5%菌毒清或40%氟硅唑等交替使用,对炭疽病进行预防,如遇多雨天气,雨后应及时补防。
(3)发病前喷1:1:150的波尔多液,每10天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再喷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