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绵蚧
- 拉丁名:Icerya purchasi
- 科属:半翅目Hemiptera硕蚧科Margarodidae
- 危害植物:化橘红
- 分布与危害: 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又名绵团蚧、白蚰、白蜱,属半翅目Hemiptera硕蚧科Margarodidae。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欧洲、非洲、北美洲也有分布。除为害化橘红外,还可为害柑橘、苹果、梨、桃、桑、棉、枇杷、栗等50余科250多种植物。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枝干、叶片和果实上为害,吸取汁液,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甚至整株枯死,有的还能诱发煤烟病,危害极大。
- 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为橘红色。
若虫:一龄时椭圆形,体红色,眼、触角和足黑色,腹部末端有3对长毛。二龄若虫背面红褐色,上覆盖淡黄色蜡粉,体表多毛,雄虫明显较雌虫体形长,行动活泼。三龄若虫红褐色,触角已增长到9节,体毛更为发达。
蛹:橘红色,眼褐色,触角、翅芽和足均为淡褐色,腹末凹陷成叉。
茧:长椭圆形,由白色疏松的蜡丝组成。
- 发生规律:
- 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 保护和引放澳洲瓢虫、大红瓢虫捕食吹绵蚧。引入的瓢虫可以是成虫、幼虫或蛹,集中释放在受害严重的树上,释放后加强保护。
2. 人工防治 及时剪除有虫枝梢,并用刷子刷除枝干上越冬代成虫和若虫。
3. 化学防治 在初孵幼虫分散转移前,喷施适宜药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